松鼠的約會 - 陶傑

松鼠的約會 - 陶傑

十四歲進大學讀醫科,即使在技術上讀得上,心智上卻不適宜。大學不止是學府(Academy),還是一座校園(Campus),在學府上課進修,在校園,卻是生活和學做人。
許多香港人把讀大學當做職業的高級訓練所,認定大學是「技術的」(Technological),因此要讀理工,學電腦和管理;不願把大學當做「學術的」(Academic),因此父母不主張小孩讀歷史、數學、美術史。至於大學有一座Campus,還有所謂CampusLife,對於許多家長,是不可思議的事,他們認為:勤有功,戲無益,進大學就是學好一技之長,出人頭地,有什麼Campus不Campus?
此一心理,基於千百年來的饑荒和戰亂。沒有「事業」的概念,只有「謀生」,找一碗飯吃,一個職位,叫做飯碗,看得非常實在。在這樣的心理狀況之下,大學亦是謀生技藝的訓練所,生了一個神童,越早進去越好。
外國不是沒有,而是非常的例外,報紙不會一窩蜂吹捧的,白宮和唐寧街也不會接見,總統首相蹲下來,跟小狀元合照,然後由美聯社廣發世界。外國人的文明自信,不建築在這個地方,他們比較以當初哈佛都唸不下去的蓋茨自傲。出了一個神童,外國人的欣賞角度不一樣,好像一隻小鸚鵡,只三個月大就懂得心算,會用嘴巴叼起一張算術方程式的答案卡片,觀眾的眼睛瞪得老大而稱奇,這隻小鸚鵡當然是一隻受保護的珍禽,但終歸是一種鳥類。
趕着早進大學,早畢業,早出來謀生賺錢,算盤打一打,多麼化算。加拿大許多大學摸到香港許多留學生的心理,推出濃縮暑期班,通常四年的課程,兩年半就可以唸完畢業,去去去,快點收拾行裝回香港賺錢好了。校園的楓葉,紅磚教堂的鐘聲,文學院的舊屋簷沉積的青灰的鴿糞,黃昏後圖書館長廊跑過的一隻小松鼠,盡皆無心欣賞,一心想着快點得到文憑,不得了,遲歸一年,少賺了許多的。
這種人唸大學,不止沒有校園生活,嚴格來說,一生都不懂得生活。十四歲,不是進大學的年齡,不要受周圍那麼多俗人所惑,告訴大學:我不想進來,給我兩年CapYear,我想一個人遊一次地中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