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情若是久長時 - 李怡

兩情若是久長時 - 李怡

前天是七夕,香港現在已很少人過這個情人節了。這是中國傳統的兩個情人節之一,另一是元宵。
古代有不少七夕情詩,最早大概是「古詩十九首」的其中一首。但我更喜愛的是宋代秦少游的《鵲橋仙》:「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五十年前,兩個中學同學,畢業後分離兩地。憑着「飛星傳信(不是「恨」)」,互通款曲,而彼此相愛。但兩地不僅地理阻隔,而且一直受政治環境的困擾。不過,二人卻不顧困難重重,仍結成夫妻。婚後,依舊分離。丈夫每隔一兩個星期,就坐車,過關,花好幾個小時去探望妻子,其後又添了兩個女兒。每次離別,都有「忍顧鵲橋歸路」的感傷。政治環境嚴酷時,丈夫甚至回家探望,都看不到妻子。心中苦楚,實難形容。這樣的分離兩地的生活,延綿了二十年之久。這二十年,沒有「朝朝暮暮」,卻帶來了「此情久長」。他們後來自我安慰說,若是朝夕相對,也許已離婚了。
二十年後,二人一起生活了,開始了「朝朝暮暮」,才知道一起生活的不容易。人與人的性格有扞格,一起生活有不適應之處,能相互容忍,也許正是因為有過長久的別離,更珍惜「朝朝暮暮」。待「朝朝暮暮」久了,成為一種尋常生活,從平淡中悟出味道,才發現那是最堪咀嚼的滋味。於是想到,「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也許只是為不能朝朝暮暮的牛郎織女所說的安慰話。
為什麼有這感慨?因為是當事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