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稱為七夕,又名七姐誕或乞巧節,據民間傳說,世上所有的喜鵲會在這一天飛回天庭,在銀河上築起一座橋,讓相戀的牛郎和織女相會。由此,七夕被認定為中國的情人節。
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大概起源於西周時代,透過觀察牛郎星與織女星的運行,想像出這淒美的故事。沒把這兩顆星想像成兩軍對壘,可見古人其實也挺浪漫的,而且比起西方的情人節,出現早了千多年。
後世不少詩詞也以牛郎織女的故事為素材,唐朝白居易的《長恨歌》中有:「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另外,北宋秦觀的《鵲橋仙》也寫:「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在我還小的時候,香港也流行慶祝七夕。女孩會三五成群的去拜七姐,或者聚在一起吃菱角、瓜果之類的應節食品。有女兒的家庭自然比較高興些,因為玩樂的點子比較多。
時至今日,內地、台灣和日本仍有慶祝七夕的活動,反觀香港幾乎不見有誰在慶祝,可能人們習慣了農曆七月有鬼節,所以忘記了七夕吧。我擔心,再經過一兩代人,香港人不再記得什麼是乞巧節,甚至不知道在我們的傳統文化裏,有牛郎織女的故事。
在大聲疾呼保護皇后之餘,我們是否也該保護一下織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