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具全屍可供6人學習

一具全屍可供6人學習

【本報訊】人死後軀體對醫學院來說價值不菲,是用以培訓醫生不可或缺的實驗物件。中大醫學院院長霍泰輝表示,每名醫科生必須修讀為期兩年的解剖學課程,一具屍體大約可供六名醫科生解剖兩年之用,作為學生理解人體構造,如脈絡、血管、內臟及腦部等方面知識。

老人器官不宜移植

霍泰輝說,醫科生要了解身體各部位,故解剖用的屍體必須是全屍,不可先把器官用作捐贈,同時死者生前亦必須沒有傳染病,否則解剖期間很容易傳播疾病。他舉例,年紀大的人士,即使沒有疾病,其器官、眼角膜等均已老化,不適合用作捐贈器官之用,故不會出現捐贈器官與留全屍兩者難以抉擇的問題。若兩者需抉擇,「我哋一定會用作救生人先。」

英美常呼籲市民捐

設有解剖課程的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助理教授曾偉男說,上課時所有學生均需學習尊重屍體,包括不可拿着骨頭來玩耍等。他笑言:「以往有傳過啲人要着西裝、白袍,又唔可以着咏鞋,但我喺港大上堂時已經係着白袍;至於唔可以着咏鞋,係因為實驗室安全,以防解剖刀掉落時插親。」
他說,美國對醫學用途屍體的處理方法,會為對方舉行葬禮或安葬儀式,再讀出答謝詞,但本港未見有這做法。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常有呼籲市民於死後捐贈屍體。

醫學院如何處理屍體

醫學院為屍體進行防腐劑注射,供約6名醫科生學習解剖,每具屍體約可用兩年

《第一年初段》
醫科生透過屍體學習解剖較簡單部份,如皮膚、手腳、血管及肌肉等

《第一年中段》
開始進行內臟,如肺、肚、盆骨、生殖器官等解剖

《第二年初段》
學習較複雜部份,包括解剖面部、眼耳口鼻等

《第二年最後階段》
學習解剖腦部

資料來源:綜合港大及中大醫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