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內場外:此球不同彼毬 - 法比奧

場內場外:此球不同彼毬 - 法比奧

前些日子,李怡先生談及專制社會是國足不振之病因,筆者深感贊同,甚至認為中國根本就不是足球生長的土壤。中國人認知的應叫毬,聯想當年往王府送禮的高俅,意外在宋徽宗面前露兩腳,從此飛黃騰達官至太尉。數百年過去,中國家長也認為球可以讓兒子成為「貝克漢姆」。

足球被專制扼殺掉

不同於中國人對足球重實用的想法,巴西人把它當成快樂之源,然後才樂天知命地轉會歐洲,最後可能腰纏萬貫,也可能一身傷痛;但任何巴西人看到球,雙眼自然浮現出童年的歡欣,而不是中國人的金銀財寶。
將球當成發迹工具並無不可,中國的羽毛球、乒乓球皆達世界級,這跟運動員在體育總局管理下苦練有關;反觀中國足球職業化後,富起來的男足黃賭毒皆精,獨球技和球品江河日下。
記得李先生文章發表不久,引來一位讀者的指正,表示34、38、78年世界盃冠軍是法西斯的意大利和軍人獨裁的阿根廷。但不同的是,短期受專制統治的意大利人和阿根廷人,對自由的追求不變,不像中國人被千年的專制扼殺掉足球必需的想像力。
事實上,當年墨索里尼在世界盃前夕,聘請幾名南美球星當「替槍」,引來其他強隊杯葛;本土球迷除法西斯根據地羅馬外,其他城市市民也不打氣。78年世界盃前夕,阿根廷向荷蘭球王告魯夫發出死亡威脅,結果對手在球王缺席下,決賽敗予阿根廷,同樣是勝之不武。

中國人心中只有毬

說國足沒前途?因為中國政府的專制,不亞當年的意大利和阿根廷,但卻沒有使黑手的狼心;鄰國日本讓外國人入籍為國效力,中國卻礙於面子不跟隨。道理跟80年代轉軚走資本主義,卻死要臉地提出「共產主義特色的資本主義」一樣,是猶抱琵琶半遮面。
再看看最近中國足協的決策。上月國足在亞洲盃分組賽出局後,副主席謝亞龍不顧反對,推出南、北聯賽分區,國足、國奧有更多時間備戰,這是「計劃足球」的第一步。幸好,謝亞龍的一意孤行,最後在高層鬥爭中胎死腹中。從國足打法、聯賽制度到教練的任命,足協都沒有長遠計劃,每屆「話事人」都要推倒前任,國足何以強大?
08奧運倒數百日歌再動聽,也掩不住中國足球的抽泣聲。空有13億人口,國足卻萎靡不振,這不單是政治制度問題,而是腦子和基因的問題。
文:法比奧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