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香港興起「智庫熱」,學着美國白宮的洋腔調,成立ThinkTank,給小曾「出謀獻策」。
一個領袖,需要太多「智庫」,對他的形象也不太好。第一真正雄才大略之人,根本不需要「智庫」,像查良鏞先生主理《明報》的時候,只有督印人、總編輯、記者,三十年來,香港許多人招搖白撞,有偽冒的金庸小說,卻從來無人敢自稱是查先生的「智囊」。
第二是美國白宮,名下確有許多智庫,但都很隱形而低調。美國的傳媒記者也很成熟,提到哈佛普林斯頓一些學術機構,很少會加一句「這是克林頓總統的智庫組織」,就像「影子寫手」(Ghost-writer)一樣,不論多本事,永遠是一個無名的影子。
戰時英國首相邱吉爾,經常在電台廣播,留下許多振奮人心的名句。然而當年局勢危急,納粹有刺殺邱吉爾的計劃,邱吉爾另有一個替身,仿摹着聲音,在電台講話。這個假邱吉爾不是一般唸稿的機器,有時候興之所至,他也會爆肚,學着邱吉爾一樣講一兩句精警的俏皮話。假邱吉爾的金句,跟真邱吉爾混雜在一起,一樣令人叫絕。
但替身的樣子和身份保密。許多年後,歷史學家分不清邱吉爾的名句中哪些是真,哪幾句是假。邱吉爾的廣播替身,隨着盟國戰勝,像一片水花,默默融入瀑布洪流般的歷史,連檔案也沒有紀錄。這位無名英雄是誰?已經是一個謎,他成全了一個偉大的人物,把才華在危難的時候貢獻給國家,他自己不留下一個名字,不留下一絲痕跡。
這就是一個成熟的社會,「智庫」的高等境界:不須要平民知道領袖有哪些「智庫」,局中人亦必甘於低調無名,而不是在晚宴飯局派卡片。一個人,周圍人人都認定他是某某的智庫,或者正在等待「進入智庫」的時候,是付錢給他的主子的失敗,雖然一時之間,「某某真識貨」、「世有伯樂,方有千里馬」的讚頌之聲,倒也教人陶醉。
但是在一個膚淺的社會,「抽水」的閒雜人等太多了,何況中國文人都以當「鄔師道」為榮,這就是「智庫」一詞一下子都俗起來的原因。橘越淮而枳,英美的洋玩意,只能由白人來玩,搬到中國人社會,必定變質。可是西洋發明的肥皂泡泡,許多人愛玩,以致一個污染的天空,灰陽照映,盡是五顏六色,但那不是橫空耀目的真正的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