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流行「智庫熱」,遠景華麗的「智庫報告」連台出籠。
英美的領袖,也有一批「智庫」,但「智庫」都隱在幕後。做總統的智囊,要甘於做Nobody,而不是在特區這條小小的唐人街裏,今天見報,明天曝光,顯示實力,等待招攬,都爭着做一個Somebody。
殖民地彭定康時代,中央政策組的領導人,是一個叫顧汝德的猶太人。他手下的政策組,延攬大小「顧問」上百人。顧汝德不但自己很低調,從不接受訪問,一切風光都讓彭定康領取,而且還有本事叫手下的一干本地精英也跟着低調,令他們明白:「為英國人服務,把你們的知識貢獻給香港,是你們三生修來的光榮,但你們不可在外招搖,不要把英女皇的寵幸當做本錢,在外拉幫結派,呷醋爭風。」
所謂「港英」時代的行政局和政策顧問,都不會像今日,你一句電視Sound-bite,我一篇傳媒政論,喧譁聒噪,爭相孔雀開屏,這個做給「中央」看,那個表演給小曾欣賞,色彩繽紛,艷麗奇趣。
此一失控異象,可能出於中國文人血液裏湧流着的「諸葛症候遺傳基因」。在三國之中,諸葛亮是Somebody,諸葛亮服務的劉備,反而是個Nobody。三顧草廬,草船借箭,奇門遁甲,喚雨呼風,自屈原之後,諸葛亮這位「智囊」,變成「妹仔大過主人婆」,受歷代文人神化吹捧,都說「斯人不出,如蒼生何」。
但三國的曹操,智囊其實也有許多:郭嘉、賈詡、荀攸,曹操的政府,反而有點現代化,名下智囊沒有一個像諸葛亮一樣英雄。因為中國歷代文人認定劉備是好人,曹操奸惡,給劉備當顧問的諸葛亮,當然就成了智囊之神,加上一大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哭哭啼啼的歌頌,中國文人在自己製造的迷霧中,時不我與,自戀自憐;時來運轉,自信自負,有如今日,英國人走了,有人以為,香港會重回春秋戰國的時代,蘇秦張儀,指點江山,激揚文字,這下子有得一展抱負了。
這是幻覺,還是真實?讀一讀中國歷史,看看譚嗣同、馬寅初、胡適、鮑彤之類的百年中國智囊如何收場,就很清楚。然而「遺傳基因」的特徵,就是崇屈子慕諸葛的「選擇性迷信」,業力強大,像撲燈的飛蛾,前赴後繼,行為熱烈,在生物界之中,有此奇景,蔚然壯觀,也是上蒼的神奇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