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1930的教訓 - 李兆富

蘋論:1930的教訓 - 李兆富

這幾個月來,世界發生好多事情︰次按危機觸發信貸收縮,令環球股市紛紛由高位回落;另一邊廂,中美之間就貿易品的安全問題相互指摘,而糾纏了5年多的多哈回合談判,也在世貿6月在Potsdam舉行的會議再次破裂等。表面上,這些事件之間好像看來沒有甚麼關聯,可是隱約之間,卻令人感覺到,世界各地快要面臨自數十年來最大一次的經濟挑戰。
1929年10月25日,星期五,紐約華爾街幾個大銀行家協議,在市場大手購入藍籌股,以停止近一個月的恐慌拋售,這件事也成為了那個周末的話題。
到了10月28日開市,投資者將持貨繼續拋售。結果到了10月29日,也就是著名的黑色星期二,雖然各大銀行仍然聲言注資托市,道瓊斯工業指數在當天下挫12%,歷史也將這一天視為大蕭條的開始。經濟學家的其中一個解釋是,當時的聯儲局錯誤地抽緊銀根,導致資本價格在惡性循環下急速萎縮。
不過,故事還有一段小插曲。原來由1929年11月至1930年4月,美國股市出現過一陣迴光返照。當時,社會上最大的議題之一,正是旨在進行貿易封鎖Smoot-HawleyTariffAct。不過,在1930年6月,美國總統胡佛(HerbertHoover)宣佈會簽署這條惡法,美國經濟正式進入寒冬,而道瓊斯工業指數也由這時的250點,跌至1932年最低的41點,比1929年9月的最高381點,蒸發了近九成的價值。
當時有1028位經濟學者,曾經對Smoot-HawleyTariffAct來了次聯署聲明,呼籲胡佛對這條法案行使否決權。理由是,關稅會增加美國消費者的負擔、提高美國企業的生產營運成本、引發浪費、影響效率和出口、減低投資意欲、甚至破壞國際秩序。可惜,政客沒有真正聽到這些理性分析,經濟學家的預言卻通通應驗。

過去幾個世紀以來,若要說經濟學者之間最大的共識,就是自由貿易對繁榮以及國際和平的重要性。由18世紀,阿當史密斯的《原富論》,到之後的李加圖(DavidRicardo),經濟學對貿易的分析方法基本上已經確立。
不過,對貿易與國際關係最精闢的闡釋,還要數19世紀法國經濟學家FredericBastiat的一句︰要是貨品不能跨過國界,軍人便會橫越邊疆。(Whengoodsdonotcrossborders,soldierswill.)由大蕭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貿易問題是令各國關係緊張的最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和平之後,世界各國的共識之一就是要開放貿易︰歐洲共同市場、關貿總協定等,就是在這個背景下促成。
今年8月1日,同樣有1028位經濟學者,其中更不乏頂尖級人馬,聯署表示關注美國國會對華的貿易保護政策。曾經有人說過︰「眾多諾貝爾獎之中,惟獨是經濟學,才可以有兩個得獎者對同一件事有南轅北轍的看法。」或許這個講法有點以偏概全,不過,當絕大多數真正的經濟學者也會認同,封關鎖國是死路一條,若有一大群經濟學者一起對貿易的問題表態,我們可以知道事情已經到達多嚴峻的境地。信貸危機發展至今,已經無可避免會對經濟做成一定傷害。不過,若是貿易戰升級,噩夢才是真正開始,破壞性也將遠超經濟範疇。
願智慧帶領我們走出歷史的歧路,阿門。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