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大學的調查指,港人的快樂指數每況愈下,據說是三年來的最低點,也就是說,大部份香港人都活得不太快樂。言猶在耳,曾特首去年底還說香港的經濟是二十年來最好的;事實上,單看數據,香港人應該是快樂的。今年整體經濟比去年好,多數的打工仔都有人工加,股市受惠於內地熱錢流入,天天創新高,股市暢旺,連帶地產市道都狂升,豪宅四萬幾元一呎,大家聽了都嘩然,但卻不乏成交,至於失業率也是新低;只是,有了金錢,香港人也不快樂。
當曾蔭權得意洋洋在領導人面前說「目前是二十年來最好的時候」,這個調查的結果實在來得很諷刺,因為它證明了快樂和金錢不一定成正比。
有評論說,香港人不快樂的其中一個原因是貧富懸殊越來越嚴重,堅尼系數一直在上升,只是政府不願意面對,也不願意正視問題的嚴重性。沒有錢的,每天要為三餐憂心,上午要為下午擔憂,解決了今天又要為明天擔心,這樣的日子誰也不可能快樂;但即使是沒有太大經濟壓力的一群,原來也不快樂,為甚麼?過去總以為有錢一定快樂,因為金錢可解決很多問題,也可以滿足很多慾望;如果這個邏輯是對的,富豪們一定是世上最快樂的一群,但事實又不盡然,金錢換來快樂只是中了一部份,除了金錢之外,一個人快樂還是不快樂,還受很多因素影響,例如說社會的氣氛、家庭的和諧、朋友之間的關愛……等。
政府要好好反省
然而,香港在這方面,卻做得越來越差;當然如果把香港跟最差的地區比較,香港是天堂,但是比起過去,香港的確是退步了。
現在每天打開報紙,不是家庭暴力就是政制爭拗,一大早的好心情,看到這些新聞已經沉了一大截;心情差的日子,筆者會索性不讀報,為了不要再添煩。政府拆了天星,又拆皇后,在街上抗爭、為我們捍衞着社會集體回憶的一群年輕人,最後一個一個被抬走;政府連市民一丁點的回憶都扼殺了,香港也彷彿被掏空,一個只有經濟增長,一個只有高橋大馬路,但是內裏空空的地方怎會叫人快樂?
還有,香港的空氣污染越來越嚴重,在空氣最差的日子走在街上,會發現自己連呼吸都有困難,不用上班的日子還是躲在家裏好。曾蔭權不是說藍天行動嗎?最後也不過是只聞樓梯響,香港的灰白天空,還不是繼續灰白?
不是要把所有問題推到政府頭上來,只是特區政府多次說「急市民所急,想市民所想」,既然如此,如果大多數香港市民都生活不快樂的,政府是不是要好好反省?究竟是甚麼地方出了亂子?
想要做個有錢人不容易,因為「搵食」從來都不容易,要出頭也難;但是在香港,要做一個快樂的人,原來更難!
張寶華 傳媒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