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年初,大批巿民因食用油魚腹瀉,揭發魚類食品標籤混亂;食物安全中心昨發出「識別及標籤油魚/鱈魚」指引,要求商販在標籤上採用油魚的正確俗名「蠟油魚」,不可改稱「鱈魚」或任何其他名稱;出售「蠟油魚」時,需說明潛在風險及烹調方法。因出售油魚被食環署提出七宗檢控的百佳超級巿場表示,已再無出售油魚,未來亦無計劃重售。
食魚腹瀉事件今年被揭發,當時將油魚當鱈魚出售的百佳超級巿場,曾力撐油魚是鱈魚一種,在鱈魚的名稱後已寫上「油魚」,又指已標示油魚含有天然魚油。署理食物安全專員陳漢儀醫生稱,每種魚類只有一個獲確認的學名,每個學名均獨一無二及國際通行,因此漁商之間進行魚類買賣時應採用魚類的學名,避免混淆。
不可亂用含鱈字俗名
以油魚來說,最常涉及排油腹瀉的兩種魚類學名分別為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為方便消費者,業界應標籤該兩種魚類的中、英文俗名為「蠟油魚」和「oilfish」,而不可使用任何其他名稱,包括「鱈魚」,作為其俗名;另外,只有鱈形目魚類才可採用包含「鱈」字的俗名。
指引提及現時流行稱為銀鱈魚的「Anoplopomafimbria」和白鱈魚的「Dissostichuseleginoides」和「Dissostichusmawsoni」,雖然它們並非鱈形目魚類,但若業界在標籤、餐牌或食物指示牌上同時提供有關魚類的學名、科學文獻所採用的俗名或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建議的俗名,便可繼續採用現行包含『鱈』字的俗名。」食安中心表示,有關魚類並不會對消費者健康構成潛在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