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的士司機對待政府訓示他們學好英語的態度來看,北京已頗有國際都會的雛形。記者問過三位的士司機,三人對於學習英語,都有不同的見解,思想多元化。但有一點沒有分別,他們的英語都很差勁。
「撻-匙!」從機場到酒店的路上,記者考司機小崔的英語能力,問他出租車怎樣說,他蠻有信心的吐出這兩個字。記者再問他:「DoyouspeakEnglish?」他擰擰頭笑笑口。小崔說,每天工作12小時,那有時間上課學英語,唯一進修機會就是在車上聽錄音帶,粗粗疏疏學點單字。
另一位姓張的司機際遇好一點,公司容許他每星期免交兩個半天的車租,讓他放假兩晚上課學英語。他放了一本奧運英語指南在車上,以便隨時溫習。可是他也只能說出「airport」、「OK」等單字。小張說,人老了,記性差,學不上。第三位司機小石就索性拒絕學英語:「我沒學!老外來我們這兒,為甚麼不說普通話?為甚麼要我們說英語?」
紀念品店店員無法表達
記者又去過奧運紀念品特許專門店,在王府井的那一間,記者以英文詢問店員,一塊鍍金的銅牌是甚麼東西,年輕女店員說:「Playergold」記者以為是冠軍選手的金牌,看清楚說明書,才曉得是「Goldplatedcopper」店員靦覥的笑了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