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在佛山投資製造玩具的香港商人張樹鴻,八月十一日在自己的工廠倉庫自縊身亡。據聞原因與早前美國大玩具商美泰(Mattel)公司回收含鉛超標玩具有關。在美泰公司宣佈全球回收百萬件中國製造的玩具之後,中國國家質檢局立即展開調查,並責令涉案企業的產品暫停出口,公安部門也立案追究刑事責任。據報道張樹鴻工廠的損失達2.34億港元,他可能擔心不僅身家不保,甚或有牢獄之災,一時想不開,以致自縊。據報道,這位港商是好好先生,他生產的玩具含鉛超標,極可能是被油漆供應商所害。
在中國有毒產品的風暴席捲全球之際,在內地設廠的部份港商恐怕也在劫難逃。即使自己是殷實商人,但在充滿詭詐,到處是假、冒、偽、劣、黑、毒的陷阱,產品的原料供應、運送與製造過程都充滿風險。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每年出口商品價值一萬億美元,為中國取得高踞世界第一位的外滙存底,也使中國在國際社會變得財大氣粗。然而,這一美好景象,卻因為連續出現出口商品的質量問題,而使外國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信心大為動搖。若中國政府無法控制商品質量,將對中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帶來沉重打擊。
筆者近日在北美旅行,在大型超級市場,極少見到標明「中國製造」的食品出售。但實際上中國食品仍佔最大比例,只不過大部份都由進口公司加以特別包裝,比如紫菜的包裝印上日文字,或韓文字,上寫「qualitycontrolbyJapan」,然後在包裝袋底部,一個很難找到的位置,印有一行小字「MadeinPRC」。不寫China而寫PRC,是希望顧客不知道PRC就是中國。進口商用心甚不光明,但也因此證明不少消費者有排拒「中國製造」的心理。近年來,首先在大陸,媒體連番揭露種種有毒、有害的食品,讓人觸目驚心。到了今年,中國毒產品走出國門。三月,美國揭發中國出口飼料毒死逾八千隻貓狗寵物;五月初,中國有毒的假止咳糖漿導致巴拿馬百多人死亡。五月底,中國製含有二甘醇的牙膏,在美國、多米尼加、巴拿馬、澳洲等地被連番揭發。
最近,有毒產品擴展到玩具與其他領域。最受注目的,是美泰公司從全球回收中國玩具,其中部份玩具,也銷到歐洲,德國《明鏡周刊》稱,部份玩具上了德國商品的貨架。報道又說,中國製造蠟筆的重金屬含量是最高標準的十七倍,玩具電話的音響可以調到使兒童聽力受損的程度。
有毒玩具的回收,對中國出口市場打擊甚大。據統計,高達223億美元的美國玩具市場,中國製玩具高佔80%以上。
面對外國消費者對「中國製造」的恐懼與抗拒,中國的回應不是實事求是,從根本解決產品質量問題,而是為中國產品辯護,更指為外國陰謀。新華社報道,今年上半年北京抽查43,791個食品樣本,總體合格率達95%。中國衞生部發言人指外國媒體渲染中國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是要「把這個問題與北京明年夏天是否能成功主辦奧運會扯在一起。」
為了奧運,中央電視台也把揭弊節目《每周質量報告》悄悄停播了。
中國的出口產品,較之內銷產品,已有較嚴格的質量控制,但仍然連連出問題。在內地缺乏監管和無視老百姓死活的專權政治之下,說北京食品的安全合格率達95%,試問有那一個老百姓甚至那一個官員會相信?
中國即使有了較好的質量安全規定和檢驗體制,質量問題還是無法解決的。因為在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中,隨着社會道德的集體淪亡,見利忘義的商人,加上以權謀私的官員,結合起來就是製造惡質產品的根源。「發展經濟是硬道理」,以假、冒、偽、劣、黑、毒去發展經濟也是硬道理嗎?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