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聾人不一定是啞巴,將升中六的劉曉彤和升大學的繆錦科,天生失聰,但自小學習說話和讀唇語,加上後天努力讀書,成功扭轉命運,沒成為又聾又啞的人,兩人更分別在會考和高考的中文科口試,取得最高評分,教聽力正常的學生汗顏。曉彤深深的體會是:「聽唔到嘢唔緊要,只要肯努力,一樣可以有正常人嘅價值。」記者:倪清江
在英文中學沙田循道衞理中學就讀的劉曉彤,出世後兩耳證實極度弱聽,完全聽不到聲音。她由兩歲起,母親由長洲帶她到訓練中心學習說話,加上她努力學唇語,令她得以在普通學校就讀。
她現時兩耳佩戴助聽器,但聽到的音量很弱,日常靠看着別人嘴唇郁動推斷對方的話,最怕七嘴八舌的場合。上課時,要目不轉睛盯着老師的口,無法寫筆記,有時靠同學告訴她或下課後再請教老師;她每日都要備課,以防一時看漏了老師的口時,可以立刻跟上。
利用缺陷反專心溫習
雖然失去聽力,但曉彤不是啞,發音九成準確,「有人笑我黐脷筋、鄉下嚟,我會同佢哋解釋。對我嚟講,戴耳機同啲人戴眼鏡,冇乜太大分別。」她盡力以最正確發音,應付今年會考中文科和英文科的口試,前者取得最高的第5*級,後者取得第3級,評審員認為她吐字清晰,充份表達文意,節奏感能緊扣題目發揮,討論時發言積極,表現自信。她獲豁免應考兩科的聆聽試,最佳六科積點取得25分,下月原校升讀中六。
天生有缺陷,沒有令曉彤自怨自艾,「因為聽唔到嘢,童年生活反而特別幸福,父母都好錫我。」她又懂得好好利用失聰功能,「考試時,有時父母返屋企後開電視、討論,為免分散心機,我會除咗耳機(助聽器)安心溫習。咁樣仲方便,好過去自修室。」
曉彤計劃後年升大學時修讀生物醫學,不過她其實想讀醫科,卻有顧慮,「病人、醫生戴口罩時,睇唔到口形,會唔知佢哋想講乜。」
遭遇與曉彤相似的繆錦科,也是天生弱聽,右耳幾乎完全失聰,左耳佩戴助聽器後,透過讀唇語,大致可以聽得明白。在寂靜環境下,可以聽到他人說話,但嘈吵情況則不能,社交生活因此受到影響。
望研究新助聽器幫人
在荃灣英中可風中學畢業的他,今年高考取得3C1D成績,中文科口試更取得A,下月升讀理工大學,修讀生物醫學工程學士課程,如何在偌大的演講廳看教授口部郁動學習,將是他的大挑戰;他已申請用基金購置遙控收音器,這裝置可將教授的講話直接傳到助聽器。
生物醫學工程課程主要是修讀關開發和完善醫療儀器和藥物,是一份使命感推動他修讀這課程,「希望研究出新助聽器,可以幫助(失聰的)師弟師妹。」
話你知:宣美中心教失聰童說話
宣美語言及聽覺訓練中心是一間志願機構,多年來已教曉了逾百名失聰學童說話技巧。中心主任龐劉湘文表示,老師會教他們發音、唇語和靠智力推斷他人說話意思,目前有低至3個月大的幼兒到該中心學習,由專家教他們分辨聲音來源。
龐太表示,弱聽或失聰兒童只要能夠及早發現、佩戴助聽器和接受說話訓練,可利用剩餘聽力聽懂別人的說話。他們入學後,只要學校安排他們坐前列位置,教師用咪和向着他們講課,他們學習不會有太大問題。現時,該中心協助失聰幼童學習的課程每月收800元,每周4堂。查詢電話:2743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