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批:打破會考 釋放神童 - 高明輝

蘋果批:打破會考 釋放神童 - 高明輝

今年會考放榜,出了個十四歲的九優狀元,一時驚為天人。本來風頭一時無兩,不過緊隨其後,又出了一個九歲神童沈詩鈞,敲了幾間本地大學的門,至今有兩間已經通過他的入學申請,若最終得到大學校長和高層的批准,便會成為香港歷來最年輕的大學生。
連續兩年的大學收生,都有人打破常規,以非主流的會考高考方式入學。還記得去年的摘星少年陳易希嗎?陳易希會考只得十二分,幸得科大破格邀請入學,讓他專心做學問。還記得為他護航的科大教授,說中學課程限制大,阻礙了他的發揮。明顯地,會考的成績反映不了陳易希的能力。若只憑公開試的成績來決定入讀大學的條件,從歷史來看,陳易希的天份很有可能被埋沒。
回頭說九歲神童,可能會有人說,年紀太輕便入讀大學,會揠苗助長云云。但畢竟每個人的才能和選擇,各各不同,實在沒有必要令所有學生都在同一年齡升讀大學,有能力而又願意提早入學的,自然應該尊重他們的決定。再者,最了解自己子女能力、最關心他們日後發展的,自然是其家長,據說沈的父母都曾是資優生,身為過來人,相信深知跳班的苦與樂,自然會為他的兒子作出最佳的決定。
但問題並不在於九歲還是十九歲才應該入讀大學,重點是,在教育制度之中,有沒有足夠的空間和彈性,讓懷有不同天份的同學,得以充份發揮。
同學年紀輕輕,便能跳班讀較高年級的書,教育制度之中容許他提早升學嗎?有同學記憶力平平,填鴨式考試難取高分,但創意卻高人幾班,會考又能不能反映他的真正實力呢?
但明顯的是,香港的教育制度,束縛了學生難以向不同方面發展。問題由上至下,大學收生,絕大部份取決於兩場會考;而每年考生有十多萬人,為了遷就改卷,節省成本和時間,試題和答案越標準越好。
既然會考成績影響深遠,考得不好的話,要等足足一年才可以重考,所以校方不敢怠慢,花費整整兩年,要學生廢寢忘餐,操練試題。學生原先的興趣和志向,惟有一一拋諸腦後,反覆背誦標準答案才是緊要事。
問題是,背誦標準答案,記憶力再好也難以鬥得過Google、維基百科等網站,以會考為單一標準收生,不但過時,而且偏重記憶力的會考,也令學生的其他才能被埋沒。今年再有大學破格收生,繼陳易希之後,再有其他考生以不同的方法走進大學,值得鼓掌。
《蘋果批》相信,香港有不少陳易希、沈詩鈞,甚至更有天份的,只是被僵化的考試制度埋沒了。既然問題從上而下,惟有從大學着手,打破現有收生方法,令大學收生的途徑百花齊放,讓更多有不同天份的同學,都能夠從考試制度之中釋放出來。

《蘋果批》網誌: http://pieatapple.wordpress.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