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大陸旅遊是需要一點勇氣的,最大的障礙是缺乏安全感,在那個「一切都是假的,只有假貨是真的」的社會裏,人與人之間充滿戒備,每個人但求自保,不敢惹事上身,變得非常凉薄。盛暑天氣,走在香港街頭,若中暑暈倒,一定會有人打電話報警,讓中暑者得到救治。在大陸不然,身上財物不被人趁機席捲一空算是抽到了上上籤。所以,八月十一日《蘋果日報》網上中國版報道的一則小狗守護同伴的新聞格外令人感動。兩隻小狗結伴過馬路,其中一隻遭遇車禍,牠的同伴並未拋下牠,而是冒險把牠拖到路邊,還捨身守護。那些紛紛下車用手機及相機拍攝這一場面的司機們心中在想些甚麼呢?感動?驚愕?汗顏?狗,對部分中國人來說,其實是食材,他們把狗的忠肝義膽吃進肚子,卻未能以形補形,凉薄依然。
一位年長的朋友告訴我,建國初期,中國大陸是非常安全的,可以夜不閉戶,他把中國人的凉薄歸罪為文革遺禍。也有人認為改革開放後的貧富懸殊是造成中國人人性裂變的其中一個原因。可是,翻閱魯迅作品,我們會發現,中國人,其實一直是愚昧、凉薄、冷血的,將近一個世紀前,魯迅已經努力揭示中國人的凉薄和冷漠,《孔乙己》和《祝福》中冷漠的愚民,《藥》中大眾與精英的隔膜及距離造成的曠世寂寥,吃人血饅頭的自私嘴臉……隔了那樣遙遠的時光的距離,還是讓我們感到如此的熟悉。中國人的凉薄,會不會是基因作祟呢?
今時今日,魯迅能成為最受歡迎作者,作品仍然震撼中國人的心靈,其實,是國人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