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來未想過將SatayClub譯作「沙爹會」,陳南祿《獅城畫意》食在星洲部份便有一章「沙爹風情」,將從來未見中譯的老地方頗富情調譯成沙爹會。
沙爹會不同中國會、美國會或傳奇的CottonClub,城市板塊轉移靠近海邊與海獅標誌擲石之遙,那邊曾經是我在新加坡留下美好回憶的一部份,不知當年新加坡清拆這項坡人及不少外國遊客的集體回憶,曾否招來誓死保護份子行動?
無論如何,沙爹會及不少街頭HawkerCentre已搬進如香港政府合署內邊街市熟食中心,氣味與特色被空調與圍牆封包起來,與街頭民生建起一道無色無味的藩籬。
那時的沙爹會在一個羅馬劇院呈圓形的三合土公園內,各家食店亦圓形,他將這塊習習海風露天大牌檔包圍。赤道上邊的南洋幾乎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熱,但中午盛暑之後總會灑一段雨消消熱氣,隨黃昏日落海風滲透,新加坡的晚上大多舒服,位處海邊份外迷人。
新加坡以亁淨衞生馳譽世界數十年,到熟食中心HawkerCentre進食十分放心;那時初到貴境,首次接觸正宗沙爹,豬牛雞肉一叫數十串,串串肉塊袖珍卻香甜無比,特別喜愛豬肉,炭火將肥油燒起薄脆晶瑩;特製沙爹醬是香港從來吃不到的甘美,自己貪心,就是花生粒粒脆的醬料淨喝一小碗才覺過癮,還有香葉包的椰汁米糕切成小方塊,幾口肉一口飯,將清濃調校。
陳南祿說:「穿上T恤,享受沙爹飄香,在這氣氛輕鬆的地方,拿杯冰凍啤酒,非常痛快!」在那些穿沙瑯還算流行的日子,我穿上背心及裙樣Sarong與拖鞋,十分南洋舊時街坊,與朋友挨着海風吃吃喝喝聊天,在沙爹會不知過了多少個好夜晚;都變了,甚麼環保,文化保育永遠保不到群眾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