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態文化 - 岑逸飛

原生態文化 - 岑逸飛

抵達黔東南凱里時,正值「凱里原生態民族文化藝術節」舉辦期間,為期十二天,由七月廿三日至八月三日。
「原生態」一向是個冷僻詞彙,與主流的商業文化形成強烈對比,如今竟然漸成熱潮,成為旅遊熱點。原生態文化多來自窮鄉僻壤、山野溝壑,不為人瞧得起,但一被人們發現其市場價值,又馬上紅得發紫。
原生態文化受人注目,源自數年前楊麗萍的歌舞集《雲南映象》,以少數民族原生態歌舞演出,一鳴驚人,繼而「原生態音樂」也瞬間成為熱門。
「原生態」這個詞,是從自然科學借鑒而來。所謂「生態」,是指生物和環境之間相互影響下的生存狀態,而「原生態」,則是在自然狀況下生存下來的東西。本來「生態文化」,指的是有獨特地貌、特殊血統;而「原生態」顯然還加上「文化基因」。
只是如今「原生態文化」在旅遊廣受歡迎,會否是商家憑藉其敏銳嗅覺,推銷一些新鮮標榜?但無論如何,從千篇一律的流行文化,冒出「原生態」,畢竟是好事,讓人們有機會看到一些長期被忽略的地域文化。
目前凱里正在推廣原生態,在發展旅遊的大前提下,提出幾個一百,包括一百個村寨、一百個建築形式、一百個民間藝術家和一百種工藝。此外還有幾個禁止,例如禁止在村寨懸掛綵燈、禁止塗寫標語等。
文化大師余秋雨曾說:「不要用考古學的標準要求原生態」。反觀黔東南的原生態文化,其價值確與考古無關,而是有一套完整的精神哲學,對少數民族如何以敬畏之心崇拜自然,怎樣以樂觀心態面對苦難,會令人有較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