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鄉土小吃,招牌上三個字,一看,不知是「豬咬虎」?還是「虎咬豬」?而且這小吃具殺傷力,亦帶點頑強抗爭,誰咬誰都血腥。
正名乃「虎咬豬」。
滷豬肉是有的,也有菜、佐料。那「虎」只是像形,如張大嘴巴的虎,即一個扁扁的白麵「刈包」,也有寫作「割包」──有點不雅吧。
「虎咬豬」在台灣紅火,中國大陸沒見過,香港當然找不到。
由這小吃,我也聯想到「牛鬥虎」。三字倒是不會錯亂,從來都是牛越級挑戰,不見虎與牛相鬥,見牠不是對手,帶着不屑。其實「牛鬥虎」是中國黃土地上的絳州鼓樂表演項目之一。當年唐李世民打了勝仗,絳州人民以鼓相賀。別小看一鼓雙槌,可以變化多端。雄壯、陽剛、明快,但亦深沈委婉。節奏徐疾有致,衍生戲味和特效。
那「牛鬥虎」很有趣,像一問一答,也像一攻一守,一進一退,但互不相讓。牛步伐沈穩有力,虎暴戾咆哮,狹路相逢,相戲相鬥。除此,還有「鳳求凰」,就輕快慧黠些,畢竟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