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境心魔 - 陶傑

語境心魔 - 陶傑

議員病歿,「議席」遺缺要補選,有此一說,人家屍骨未寒,這樣快就講補選,未免涼薄,對死者太不尊重了。
語文之中,有所謂「語境」之說。
如「一柱擎天」,是風景,還是男人的生理狀態?不同的語境,有不同的聯想。宋代的朱熹說,閱讀文字,不但識其字義,更重要是領會言外之意,並引述林逋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朱熹說:「須要自得他言外之意,須是看得他物事有精神才好。」
「屍骨未寒」的中國文化語境,泛暗指一個人死了,遺下錢財權力,三妻四妾之類的巨大利益。「老太爺屍骨未寒」,其言外之意,旁雜人等,都在蠢蠢欲動,山雨欲來,一場財產爭奪戰即將開始。
所謂立法會的一個「議席」,如果視如一堆金銀珠寶,旁邊的人,想討論普選,也就有死者「屍骨未寒」,就展開爭產奪寶的內疚之感。
然而,問題來了:當一個議員,無分黨派,當初不是信誓旦旦,說是「服務社會」的嗎?一個議席,如果你不當成是利益的賊贓,而真的是一個服務社會的獻身黃金機會,剛死了人,對於這個遺缺,馬上商討該由誰來普選,大可理直氣壯,因為死者既然畢生服務社會、壯志未酬,死不瞑目,除非議席遺缺立時有人補上,後繼有人,「立法會」的六十個議席,不會因為自己的死而缺了一角,方始含笑九泉。
只有把所謂立法會的議席當一塊肥豬肉、一堆現鈔、一箱珠寶,才會有人死了,為免「涼薄」,大家一起不要動,為「尊重死者家屬感受」,等待屍骨寒掉了,才討論補選的禁忌。
有了此一禁忌,即證明許多「從政」的人,為的是謀求「着數」。一個議席,是名利的「着數」,所以死者屍骨未寒,大家一起哄搶,就顯得不那麼「君子」了。
其中的語意邏輯,流露着中國式的偽善。一個個「從政」,別聽他嘴巴胡吹,說是捐棄了千萬年薪,立志服務社會,這一切,都是廢話,原來都是一群等待撲食屍骸的禿鷹。死者及其家屬,誤贈了一句「屍骨未寒」,含蓄地給打了一巴掌:不外是一筆賊贓麼,請放心,他屍骨未寒,我們都遵守綠林規矩,盜亦有道嘛,不會一下子撲上來哄搶的,這就硬把人家「服務香港」的面具戳破,此其為真涼薄處,教人絕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