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游水是最佳消暑節目,但要小心耳朵入水,危及聽覺。有耳鼻喉科專科醫生表示,近期幾乎每日接獲兩至三名病人,因耳朵入水影響聽覺求診,較其他季節每周只有兩至三宗激增。病人主要是耳垢浸水後發大,引致腫痛,自行用棉花棒等用具挖走耳垢,導致外耳道發炎或耳膜爆裂。有經常游水的病人耳膜發炎後影響高音聽力,如門鐘及傳呼機的聲音也聽不清楚。 記者:陳沛冰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顧德政表示,不少市民暢泳後,耳朵會入水,耳垢被水浸泡會脹大,壓迫耳道引致短暫不適;若病人耳垢過多,或嘗試自行用棉花棒或硬物挖走耳垢,反而會將耳垢越推越入塞着耳道,令外耳道發炎,嚴重會引致耳膜破損。病徵包括腫痛、聽力變差、聽覺出現「宏宏」聲,甚至拉一拉耳朵及咀嚼時也感痛楚。
顧德政指,有病人在游泳時池水入耳,一至兩天仍未能流出耳朵,感到「宏宏」聲,其後用棉花棒挖耳清理耳垢及積水,三至四天後耳道發炎,在求醫並清理耳垢後康復。這類游泳後外耳發炎個案近期有所上升,每日接獲一至兩宗,每周也約有一人因此而導致耳膜破損。
最好戴耳塞
另外,也曾有一名有游泳習慣的30歲男病人,一次游泳後感耳朵不適,自行買藥水滴耳,一至兩周後沒有好轉,聽到「VV」聲,聽力轉差,求診時發現他耳膜已穿,內耳嚴重發炎,並有流膿及神經線受損情況,需要進行耳膜修補手術,但聽覺已不能完全恢復,聽高音如英文及傳呼機聲音較差。顧德政指病人一向游泳不用耳塞,相信耳膜早已穿破。
顧德政表示,潛水也可令耳朵受損,當潛水人士升上水面速度太快,會引致減壓綜合症,中耳及內耳受強大壓力,引致頭暈、失聰及嘔吐;每一萬次潛水,便有10至20宗減壓綜合症。
部份病人對用來消毒泳池的氯氣敏感,引致外耳道發炎,市民可選擇到用其他方法消毒的泳池,如城門谷泳池、九龍公園或海灘。市民游泳或玩水上活動時,最好戴耳塞及泳帽,潛水後6至12小時若感到頭暈等不適,應盡快求醫。
話你知:毋須清理耳垢會自動流出
耳垢是否一定要挖?耳鼻喉專科醫生顧德政稱,其實毋須刻意清潔耳垢。耳道分泌的耳油有抗菌作用,耳油向外移時會帶走耳垢,當耳垢流出到耳殼,用濕毛巾清理即可。若有水入耳,水份會一、兩日內自然亁涸,或把頭側向一邊,輕輕搖頭或拉耳朵,耳內的水就會流出。
其實,耳孔只闊6毫米至8毫米,與棉花棒闊度相若,用棉花棒挖耳只會將耳垢越推越入;清理耳垢的噴霧產品,只能讓小量耳垢流出,若耳垢太大便無效。曾有病人用花灑冲入耳內,希望冲出耳垢,反令耳垢「塞實」耳朵;更有人用酒精或消毒藥水洗耳,結果「揦」傷耳朵引致腫痛;更有人當自己是醫生,倒暖水入耳,結果耳膜爆裂,故大家勿胡亂清理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