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馬洲支線周三(15日)通車,鐵路沿線的一片塱原濕地,地底將有一列列的火車接載乘客北上,地面仍然是鳥兒棲息覓食的一片天堂。觀鳥會05年底與當地農友合作保育這片雀鳥寶地,在濕地種稻米、種菜心,吸引鳥兒覓食。過去兩年,觀鳥會在這裏錄得的雀鳥數目不斷增加,更發現粉紅胸鷚首次在香港出現。觀鳥會預計落馬洲支線通車後也無損這片雀鳥樂土。
觀鳥會與農民共管的農田面積近39萬平方呎,相當於3.5個標準足球場,他們在這裏打造淺水區、濕耕地、亁農地等不同「口味」的生態環境,一年四季吸引不同品種的雀鳥飛往棲息。觀鳥會主席張浩輝表示,效果最理想的是淺水生態環境,農友小心控制濕地的水位,成功吸引到彩鷸、沙錐、白鷺停留。
鳥兒數目增加
塱原濕地已成為鳥兒的「美食天堂」。觀鳥會苦心經營了兩種濕耕農地,其中一片地種殖了馬蹄、稻米、慈姑,鳥兒定時定候會飛來「收割」,吃掉這些農作物,「禾稻成熟時,試過一次過吸引咗過百隻文鳥覓食」。另一塊濕耕地則種植通菜、西洋菜,在候鳥遷徙季節,留住白腰草鷸、沙錐的芳心。
農友還開闢一片亁農地,任由菜心開花也不收割,讓文鳥、黑喉石吃個痛快。他們更善用農地邊緣的土壤廣植番茄、龍葵,為伯勞、鷚提供美食。
張浩輝表示,塱原濕地在05至06年度共錄得9,700隻雀鳥,06至07年度則錄得11,818隻,數目增加兩成。雀鳥品種也不斷增加,觀鳥會的雀鳥調查,共錄得1個香港新紀錄和8個塱原新紀錄,包括首次在香港發現粉紅胸鷚,以及首次在塱原發現中白鷺、闊咀鷸、大麻鳽等品種。
他估計,落馬洲支線通車後,不會對這裏的生態帶來影響,「隧道喺地底過,呢度又冇站,唔會話通車後會有好多人嚟」。塱原濕地原定要興建落馬洲支線架空橋,但為免破壞當地生態環境,最後改為興建地下隧道,是本港平衡保育和發展的一個典範。
記者 蔡建豪
觀鳥會申請保育三地區
政府在全港劃定12個優先加強保育的生態地點,曾批出部份保育地讓環保團體管理,並即將接受第二輪申請。觀鳥會主席張浩輝表示,該會已「睇中」鹿頸、深圳河及尖鼻咀這三個雀鳥蜻蜓出沒的寶地,有意向政府申請,接手做好有關保育工作。
他指鹿頸的地段有淡水濕地,附近是大型的鷺鳥繁殖區;深圳河的地段屬邊境禁區地帶,有多個魚塘,環境與米埔相似,國際受威脅的白肩鵰也愛上這片樂土;尖鼻咀則是鷸鳥的樂土。政府在04年公佈12個保育地點後,05年首次批准環保團體跟地主合作,在塱原和鳳園進行保育計劃,有關計劃在今年11月屆滿。
逢周日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