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大約兩個月前,當上海A股首次升近4500點水平時,先後有多位國際知名財金界人士,在公開場合表示憂慮A股泡沫升勢難持久,適逢中央宣佈多項宏調新措施,令市場氣氛緊張,股市遂遭受龐大沽壓。
兩個月後,內地股市已收復全部失地,上海A股期間出現了「W」形的走勢,執筆時已重上4500點水平。筆者認為,股市泡沫難以量度,即使我們可從民眾一窩蜂入市的態度推斷泡沫存在,但從近代主要股災經驗得知,泡沫爆破前的短時間內,甚少會出現多人同時高調「貼中」的局面,即使有個別人士能準確預測,通常也只會被低調報道及被大眾忽略。因此,每當股災出現時,大多數投資者總是走避不及。
市盈率高處未算高
有說法指,A股市盈率高達40至50倍,反映有泡沫成份,歷史上這樣的市盈率水平總不能持久,筆者並不同意。近代3個最大型的股市泡沫──包括80年代末期台股及日股,及2000年的科技股,它們在最高峯時的市盈率並不是40至50倍,而是70、100,甚至160倍。我們不能單憑市盈率超出正常水平,來推斷泡沫的多寡,「泡沫」一詞本身就包含非理性的元素,理性的推斷總難準確量度非理性事情的發展。
不過,假如歷史尚有參考價值,那麼若把上述3大股市泡沫的演變過程平均化,所得的結論是:A股升勢尚有一定的伸延空間(見附圖)。筆者也相信,A股仍處於牛市中,大陸基本經濟及企業盈利因素,正逐漸變得更加穩固,股市料可升至更高水平,惟準確見頂的時間則難以預計。
對投資者而言,你未必想錯過任何股市升勢,但你也不需孤注一擲地把財富都投放在單一市場。一個包含環球股、債及另類投資工具的均衡組合,是最有效參與任何市場變化的可靠選擇。
富邦銀行(香港)第一副總裁
兼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潘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