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公共專業聯盟莫乃光的電郵,指8月8日(上周三)舉行的「香港電台的命運與新聞自由」研討會,講者為香港電台助理廣播處長(電台)戴健文和香港記者協會麥燕庭。
有關香港公共廣播服務的檢討,社會討論已靜下來,公共專業聯盟此時仍拿此議題來討論,足見有心做點事。筆者沒有出席研討會,其實沒有甚麼資格說三道四。不過,戴健文和麥燕庭在過往場合已表達其觀點,二人作講員,能否帶引我們作更深入討論,實在值得關注。
反叫筆者感興趣的,是公共專業聯盟的電郵內容,其中一段指出:「……近日社會上有關《公共廣播服務檢討諮詢》與《香港電台的命運》等議題討論,必對香港的媒體和新聞自由造成深遠的影響。因此,聯盟的……」聯盟似乎察覺到,雖然《公共廣播服務檢討諮詢》與《香港電台的命運》兩者均衍生自公共廣播服務的檢討,但兩者實屬有關連卻本質不同的議題,分開討論,應較恰當。
不少議題值得討論
果如是,這與傳媒帶動下的報道則有本質不同,傳媒傾向視檢討為政府殺港台的陰謀,捧撐港台運動與之對立;既有陰謀,又有對立,具備「好人vs壞人」,足以成為吸引(或誤導)讀者的新聞之基本元素。但筆者不禁要問,這對討論公共廣播服務的發展有幫助嗎?港台是否真是個動不得的自由圖騰,任何改變(包括改善)也應被視為侵犯新聞自由嗎?
討論公共廣播服務,不應僅談究竟是舊港台過渡,還是成立新機構,這只是管治架構事宜,只屬值得討論問題中的一環。
究竟公共廣播服務如何代表「公共」(難道靠公務員或政府委任的官員嗎)?如何建立屬於公眾的頻道(難道不能像Youtube一樣,市民可以自由上載影像)?如何利用第五條數碼電視頻道(難道又不經公開程序授予無綫亞視)?如何包容不同意見卻又不冒犯別人(難道又遮蓋藝術品上的性器)?
公共專業聯盟若再搞研討會,或許應就上述議題作深入討論。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