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如豆目光瞄深圳 放眼世界望將來 - 李兆富

蘋論:如豆目光瞄深圳 放眼世界望將來 - 李兆富

貨通有無,便交易,利民商,既是大趨勢,也最能促進繁榮。港深之間更緊密的合作,本來並無不妥。
奈何,香港輿論對智經研究中心的《建構深港都會》,不置可否有之,甚至有視之為一廂情願的自彈自唱。當然,天馬行空,跳出框框去想未來,也無不妥,可是智經的這份文件,這裏一個世界城市,那兒一堆中國第一,暗地滲出背後作祟的自卑情意結。試問,以這種負面悲觀的潛台詞,加上經過了建華七年的慘痛教訓,香港人又如何去信服這個新超英趕美的大躍進?
就算撇開研究員在言詞間出賣了的負面心理狀態,這份建議書的思想,跟香港人的認知和價值,相距又何止十萬八千里?
香港人早於八十年代北上找商機,任何有大陸經驗的人都知道,融合不融合,機會還是誤會,永遠都是看大陸各級衙門的官老爺高興不高興,由上至下,有時國策主導,有時陽奉陰違,見風駛𢃇已經是大陸港商的謀生核心技能。智經的建議,被視為一廂情願,又可以怪誰?
主觀地從香港人的本位出發,最怕混亂,也不希望見到一直以來行之有效的香港制度被削弱。可是,撰寫這份建議書的研究員,給大家的答案是︰「……所謂『兩制』主要體現在基本的法律制度、意識形態以及基本的幣制和稅制等方面……必須認識到,『一國』是『一國兩制』的核心,過於強調『兩制』這一基本精神,不利於港深兩地的未來發展。」
又來一次國情教育,謝謝!還不夠嚇人嗎?建議書又提出︰「香港需要適當調整思維方式……『法律法規的完整性』需要堅持,但不是一成不變地、簡單僵化地堅持,香港最有價值的是香港的適應能力。」
對不起。香港相對大陸,最大的價值是對法治的堅持,對合約精神的尊重,對自由的保障;在這些大前提下,香港的經濟有活力,也能夠抵禦強大的衝擊。這份建議書本末倒置,難怪予人格格不入的感覺。

倘若誠如坊間所言般,智經研究中心屬特區政府的欽定智囊,那麼這份建議書也應該從香港本位出發。雖然這麼說又會被視為「過於強調兩制」,不過客觀的現實是,從來都沒有人質疑過一國的大原則,問題是兩制的界線不斷被推後,是智經的精英太過忽略兩制的保存。
此等一國和兩制孰先孰後的爭辯,香港人看得多了,也不難明白所為何事!
當然,這份建議書中就金融業合作的論述,是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沒有。港深銀行合作,跟港滬、港京銀行合作,在今天的財經市場,操作上並無太大分別,但深圳的客觀條件,又怎能與上海相比?主張在深圳擴大人民幣和港幣跨境流通的說法,更明顯反映了撰文者有良好意願,卻缺乏深入了解。其他人才培訓、交易所分工甚麼的,都是主觀願望多於實際情況。
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城市和國家,都可以是香港的競爭對手,將目標定在紐約、東京和倫敦,也並無不可。但競爭不是鬥地大、鬥人多,而是鬥穩健、鬥自由、鬥活力。穩健有賴於制度,這是香港的強項。自由,見於拆牆鬆綁,這點香港要反省。
活力出自創業家精神,這點深圳卻甚為優勝,港深要融和,就應該在這三方面下功夫。反之,每每將競爭視為不是你輸便是我贏的零和遊戲,最終只會破壞良好的制度、引入架床叠屋的官僚掣肘、遏抑創業家的冒險精神,結果一加一連半桶水也沒有,何苦呢?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