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家朱嘉麗表示,公廁及更衣室是男性青少年被性侵犯的高危地點,其次是營地及朋友住所。今次受害男童已踏入青少年階段,理解自己被人性侵犯,故必須交由專業社工或心理學家跟進。
可由朋友旁敲側擊查問
她說,少年被性侵犯後,通常都會有明顯行為特徵,例如抑鬱、失眠、食慾不振、經常洗澡等,父母應多加留意,「青少年未必肯同父母講,可以搵佢嘅朋友或者老師,旁敲側擊吓。如果講中咗發生咩事,通常佢會有好大反應。」
朱嘉麗稱,男性受性侵犯後也會覺得自己污穢、抵死等,社交方面顯得無信心。她提醒受害人父母,應盡快向護苗基金(熱線:28899933)或專業社工求助,切忌說「唉,個死仔俾人搞,點算吖」等說話,以免受害人更感自卑,怪責自己。
過去有個別例子,性侵犯受害者出現自殺傾向,以至性取向轉變等問題。社工會先評估受害人的創傷,再作行為認知治療,「有時未必會直接問佢,先進行一啲投射式活動,慢慢佢會越來越肯講。」當受害人能重新面對自己,不再因事件感困擾,便表示他已經痊癒。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