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一旦受三流的政治污染,就像一個良家婦女,給惡棍糟塌,不會成為名妓,而且蓬頭垢臉,面色蒼白,伸出一條瘦臂,上面還像蜂窩一樣有許多針孔。
例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廣以形容「領導人」之死。明明是戀棧權力,不肯放手到嚥氣的一刻,還愚弄頭腦簡單的億萬蟻民,說他是「鞠躬盡瘁」──沒有利益,他會給你「鞠躬」?用用大腦吧。
最近流行的一句,更加好玩,叫做「屍骨未寒」。一名議員病死了,遺下議席空缺,明明一塊肥肉擱在桌上,各路人馬,人人都在咽口水,多麼想張口把肉叨掉,偏偏有人一臉哀喪,為表中國式的「厚道」,說:「這時候,人家屍骨未寒,討論補選的部署,並不適當。」
一個議席空出,死者生前的選區,選民少了一位利益的代表。一旦發生拉登式的恐襲怎麼辦?公眾優先,空缺就是要馬上填補,還管他屍骨寒不寒?
但是香港的婆媽政黨,唯恐遭人指摘「涼薄」,搬出「屍骨未寒」這句話,還要為過早窺覦席位遺缺,向死者的家屬道歉。
一九六三年,美國總統甘迺廸遇刺身亡,二十四小時內,副總統詹森就在飛回華盛頓的機艙裏倉卒宣誓,就任總統,那時未見甘迺廸的遺孀積桂蓮向記者哭訴:「我老公屍骨未寒,那個詹森就急不及待了。」Bytheway,這種濫情的廢話,在婆婆媽媽的中國人社會,是會有許多儍人Buy的──對呀,人家屍骨未寒嘛,這樣對死者不尊重呀──
此一盲點,可能跟中國的飲食習慣有關:菜端出來,須趁熱起筷吃,涼了就不好;屍體擱放着,爭權奪座,須等到涼了再動手,還熱着就Action,也不好。
但是屍骨幾時才寒,有沒有一個科學標準呢?是三天、一星期,還是七七四十九日?當年中國的華國鋒生擒江青,離領袖毛澤東死才一個多月,也沒有醫生量度體溫之後,簽發證書:屍首真的涼了,抓人吧。
喝一句「屍骨未寒」,主觀而情結化,卻是中國人玩死人政治的一條遊戲潛規則,最好是粵語殘片裏的太夫人黃曼梨之類出口才有效──老太爺盧敦死了,滿堂子女吳楚帆、張瑛、姜中平,還有媳婦梅綺和李香琴等,在堂上吵成一團,此時黃曼梨一臉淚痕,怒斥:「你哋班不肖子孫,阿爹正話至過身,屍骨都未寒唧,你哋就──」
頓時一片沉默,眾人羞愧難當。「屍骨未寒」這四個字真有效,就像十四匹馬都還沒通通入閘,閘裏其中一隻畜牲仰首嘶喊,作狀欲衝出,馬伕一聲熟練的哨令。
但時代不同了,香港生活節奏快,屍骨未寒?不錯,不過也打鐵趁熱,還淚眼巴巴的等什麼?別讓這齣港產片有冷場,還不趕快哄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