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話:抄劇文化
蕭若元,本地資深全能製作人,曾擔任電視台新聞報道員、編劇、監製,又為網上香港人民廣播電台創辦人、專欄作家及時事評論員。蕭氏於70年代起活躍於傳媒行業,曾任職麗的電視,製作過無數經典電視劇包括《天蠶變》、《天龍訣》和《大地恩情》等,亦曾編劇及監製《省港旗兵》、《靚妹仔》和《法內情》等電影系列。
大家常說無綫的電視劇東抄西抄,其實這種抄襲文化由來已久,早於30年前無綫已經開始抄,只是想不到現時還是依舊。
香港電視劇的流變,從最早期鍾景輝擔任無綫製作總監,製作TVB第一齣最成功的劇集、陳振華主演的《清宮怨》,以至較後期汪明荃、張之珏主演的《清宮殘夢》,均是脫胎自劇作家姚克的作品《清宮怨》及其編劇、周璇主演的電影《清宮秘史》。
重瞳誤當白內障
提到姚克,他是個傳奇人物。一次姚克來港,我在麗的飯堂跟他喝茶,大家猜姚克模樣如何?姚克對自己的某個生理特徵很驕傲,他問我:「你睇我對眼,見唔見到乜嘢特別?」我看他的眼,瞳仁外有圈灰色,「咦,你係咪有啲白內障?」姚克聽罷非常㷫,原來他天生「重瞳」。歷史上有重瞳的人,都是大人物,包括舜、項羽,姚克重瞳之外,還有胼指,有兩隻手指黐在一起的,非常特別,但當時我不識貨,還問他是否白內障囉,哈哈。
話說回來,《清宮怨》是鍾景輝得意傑作,基本上全套戲都從話劇原裝抄回來,後來連美國話劇《小城風光》,以至《玻璃動物園》、《推銷員之死》都抄,還有他演過的《72家房客》,都是改編自話劇;另一位電視巨人蔡和平,當時也將澳洲綜藝節目《InMelbourneTonight》改成《EYT》(EnjoyYourselfTonight),即《歡樂今宵》,成為本地電視史第一長壽綜合節目。
《狂潮》掀報仇風氣
直至電視女梟雄周梁淑怡出現,她的本事在於將美國處境電視劇搬到香港照抄一次,有《雙星報喜》、《73》、《總督奇趣錄》等gag騷,這就是周梁淑怡的貢獻,但當她去到抄無可抄的時候,創作力已完了,最後她抄另一項,但注定是失敗的,就是長篇劇《狂潮》。
《狂潮》剛開始時是抄美國舞台劇故事,講述一間大酒店內,上演很多人的遭遇,日日有事發生,大多是雞毛蒜皮小事,後來她發現香港不接受這種形式,於是轉軚,拋棄所有東西,重新集中寫報仇線,講周潤發、石堅和狄波拉之間的恩仇,轉寫後馬上成功。《狂潮》食了一條復仇橋,於是無綫不停復仇,緊接的《家變》復仇,鄭少秋的《大報復》亦然,兼且抄自《基度山恩仇記》。
半正派長做長有
當年有一部新型警匪片《跳灰》很成功,令兩台爭相模仿開警匪劇,無綫有《CID》,麗的有《大丈夫》、《十大奇案》,但因收視變化不大,後來我們決定開創港式長篇劇《鱷魚淚》,創作過程中,棄用傳統英雄人物,故意創造半反派主角,原因是長篇劇中的正派角色太乖,根本無甚可寫;其次也令人難認同,因為他不似一個人,正如關德興演繹的黃飛鴻,會覺得這個人沒有人味,太完美的人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平面角色、一個面譜,是個聰明人、好人,只能用一個角度去看,沒有立體角度。
《鱷魚淚》中的潘志文就是半反派角色的好例子,他是個大學畢業生,投入社會滿腔熱血,後來遭逢挫折,變得不擇手段,雖然他終於成功,但過程中放棄理想和原則,在親情和友情上付出沉重代價。後來這變了一種公式,很多人跟我寫這種劇,叫成長橋,這也是我寫長篇劇三條半橋的其中一條,講一個人物性格轉變,轉變中有所失、覺悟、反璞歸真,這種戲其實影響最大,去到90年代萬梓良在TVB拍的都是這種戲,影響足足20幾年。
封閉世界人自轉
三條半橋中,一條是成長橋,另一條是報仇橋,第三條橋是我後期常用的,那是時代橋,講一班人經歷過歲月風雲,隨時代改變,便可以加插很多新事物,例子有《大地恩情》。
剩餘的半條橋……我一時忘了,哈哈。
現在TVB的長劇,依我看,它一直犯了一個重大錯誤,為了讓觀眾長期追看,於是設立一個封閉世界,譬如創造15個人物,這個世界就圍繞這15個人自轉,你出街就遇見這15個人,談戀愛也是這15個人,大家互𠝹、互憎,不會有新人加入,沒有新刺激,世界非常古怪,來來去去都是這班人,橋段又重複,悶死觀眾。
口述:蕭若元
筆錄:朱倬誼
本欄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