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過政途<br>中學教師變身政黨主席

踏過政途
中學教師變身政黨主席

【本報訊】作為香港最大親北京政黨民建聯的第二代掌舵人,早在20年前,馬力還在中文大學求學年代,已經被北京鎖定為未來治港階層的重點栽培對象,未足40歲,他已成為北京「御用文膽」,以「辛維思」筆名撰文,在輿論陣地力抗當年的民主派,回歸後更先後當選港區人大代表、民建聯主席、立法會議員,走上個人政途最高峯。

與張文光中大同班同學

馬力1952年生於廣州,10歲隨父母從福建來港,隨即入讀左派學校培僑小學和中學,那時他已開始受愛國教育薰陶,1974年考入中文大學中文系,同班同學包括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張文光。正在日本的張文光昨接受訪問時,對馬力逝世感到十分沉痛,他說與馬力雖然政見不同,當時馬力是國粹派,但兩人同樣愛國,也有交流意見,更互相介紹書本,最近馬仍送了一套《李瑞環文集》給他,兩家人也曾同遊印尼。
1985年馬力重回中大中文系研究院進修,獲馬蒙教授賞識,引薦他加入當時左派組織中國語文學會,並透過參加學會活動結識了他的「政治啓蒙者」毛鈞年,獲毛賞識的馬力85年當上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副秘書長,與他同任副秘書長的,還有新任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邵善波。
由於當時正值《基本法》起草階段,馬力以筆名「辛維思」,於《明報》撰寫專欄,取意「新思維」,與本地學者及民主派人士就政改大打筆戰。由於辛維思的政治立場極左,加上普通話發音像「新華社」,故公眾以為「辛維思」就是北京代表,直至馬力當上民建聯主席後,他才大方承認「辛維思」的身份。
曾是基諮委的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李永達回憶,當年常為民主發展問題,找馬力反映意見,「佢都係保守,但好溫文,就算同你意見唔同,都唔會發惡。」

1992年宣佈創立民建聯

另一個對馬力影響深遠的政界中人,則是羅德丞,羅在港英時期曾經擔任行政、立法兩局議員。馬力接受訪問時曾說,從羅身上學會了「觀人看事,不光是要用眼看,更要用心看。」
1992年,馬力與曾鈺成、程介南、譚耀宗及陳婉嫻等左派年輕骨幹,宣佈創立民建聯,正式投身香港政壇,擔任黨鞭及紀律委員會主席,98年更成為首批港區人大代表,其後更於03年代替曾鈺成當上民建聯主席、04年當選直選立法會議員。短短20年,馬力由一個中學教師,走上政壇事業高峯。

民主黨立法會議員張文光(右),與馬力是中大同班同學。資料圖片

馬力旅遊玩樂,騎駱駝影威水照。
《壹週刊》圖片

馬力愛讀書,也愛行萬里路,年輕時到處遊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