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與其花數萬元買一套幼兒語言光碟,不如先學好「BB話」。美國一項研究發現,經常看《小小愛因斯坦(BabyEinstein)》、《聰明寶寶(BrainyBaby)》等教育光碟的寶寶,較其他小朋友少學六至八個詞彙,看的時間越長,學習的詞彙越少;專家指,這些令家長趨之若鶩的光碟對幼兒的語言發展沒有幫助,甚至有反效果,經常用「BB話」跟寶寶溝通,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記者:張嘉雯
美國華盛頓大學及西雅圖兒童醫院研究中心早前隨機訪問了1,000個明尼蘇達州及華盛頓家庭,他們均在最近兩年添了寶寶,調查他們的孩子所認得的詞彙。結果發現,經常看教育節目,例如《芝麻街》、非教育節目及成年人節目的幼兒,語言能力與不看這類節目的同齡孩子無異。
惟獨觀看幼兒語言光碟的小朋友,每日看光碟一小時,就較沒有看的小朋友少學六至八個詞彙,受影響的主要是8至16個月大的幼兒。研究人員指,嬰孩清醒的時間不多,光碟缺少互動,內容抽象,若清醒的時間只顧看光碟,而忽略與家長溝通,他們的語言發展會被阻礙;只有父母用的「BB話」,才有提升語言能力的「魔力」。
今年5月,以哈佛大學精神科教授普桑為首的小組,更向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投訴,指教授九國語言的《小小愛因斯坦(BabyEinstein)》及《聰明寶寶(BrainyBaby)》的廣告有誤導成份,沒有證據顯示這些影碟有助嬰兒學習。
內容不貼近日常生活
臨床心理學家、言語治療師朱嘉麗解釋,業界一向認為這類光碟的內容不貼近日常生活,研究跟業界的看法脗合;她又指,父母與兒童說話有互動,更能幫助兒童學習,關鍵是「BB話」,「例如講『BB叻叻喎,杯杯喎』,BB鍾意父母嘅聲音,呢啲BB話嘅特別語調,加埋重複句子,更加能夠接通小朋友嘅世界,全世界嘅父母都係咁用。」
「我唔反對啲人買呢啲碟,玩吓冇問題,但用四、五萬蚊買一套碟,唔能夠取代父母講說話。」她說,有些父母在子女八個月時就開始讓他們看光碟,但這段時間,其實有更多重要工作可做,特別是培育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