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文化 - 李樹昇

PP文化 - 李樹昇

語文水平下降是個世界性的問題,連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在運用這「世界語言」亦遇上相同命運。有指罪魁禍首是互聯網,但互聯網的普及才不過十年八年,哪有能耐摧毀上百年的文化成果?我想問題必然出現在更早之前,只是我們一直沒有理會,甚至以為不是問題罷了。
千頭萬緒下,教育界各持己見,唯一不爭的是語文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既然如此,且看近幾代人的生活模式如何改變吧。經過好一段時間的觀察,終發現「PP文化」比互聯網更早入侵我們的生活。「PP」是什麼?當然不是父母教小孩子上廁所的暗語,亦不是普普藝術的簡稱,而是「PickandPay」(拿貨給錢)的意思。
今天我們習以為常,諸如在超市、便利店拿起貨品到付款處付錢,整個過程可以不說一句話。到快餐店吃飯,唸個數目字就有人把一盤食物放到你面前。想祝福別人,找對應的賀卡簽個名便可以送出,不用自己想賀詞。到銀行嘛,提款卡跟自動櫃員機讓你不哼一聲就能拿錢(劫匪要錢也得先說句「打劫」吧)。
自動化、系統化、簡便化、符號化,減少人手以增加效率,最終不只削減了成本,也削減了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管道,令我們可以無聲地生活下去。基本上,如今的小孩是不會用現金去小商舖買品物的了。既然毋須運用語文處理日常生活的細節,語文亦缺乏生命力。新生代在這種文化下成長,語文水平又怎能不大幅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