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每年5月至11月是本港風季,但今年遲遲未有發出熱帶氣旋警告訊號。天文台紀錄顯示,若下周日(8月12日)仍沒有颱風襲港,將刷新本港自1946年有颱風紀錄以來,最遲發出熱帶氣旋警告的一年。天文台初步預測,現於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區域的兩個熱帶氣旋,接近本港範圍機會不大,料今年將打破前年最遲打風紀錄。 記者:蔡建豪
天文台紀錄顯示,現時最遲發出颱風警告訊號的紀錄是2005年,當時遲至8月12日才發出該年第一個一號熱帶氣旋警告訊號「珊瑚」,其次要數到1998年8月9日的三號風球「彭妮」,截至昨日為止,今年已穩佔「最遲打風」紀錄的第三位。
趨向台灣以東海域
目前有兩個熱帶氣旋分別處於西北太平洋及南海北部,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劉心怡表示,預料位於西北太平洋的強烈熱帶風暴帕布將向西北偏西移動,大致趨向台灣以東海域,帕布風力稍後會減弱,對本港影響不大。
另一股位於南海的熱帶低氣壓,預料會向西北或西北偏北移動,大致趨向北部灣,目前方向是逐漸遠離本港。她指兩個熱帶氣旋仍有轉向等變數,現階段仍不能肯定下周日前,不會發出熱帶氣旋警告訊號。
下月或會頻頻打風
近年本港平均每年受到約四個颱風吹襲,今年卻遲遲未見颱風襲港,劉心怡解釋主要是西太平洋的高壓脊較強,不利熱帶氣旋形成,直至上月高壓脊減弱,熱帶氣旋始在南邊慢慢形成。天文台預測本港今年會有五至六個熱帶氣旋影響,她指9月是歷史紀錄中最多颱風的月份,不排除下月打風的次數會較頻密。城市大學大氣研究實驗室講座教授陳仲良表示,去年出現微弱的厄爾尼諾現象,通常出現厄爾尼諾現象翌年,副熱帶高氣壓會較強,覆蓋範圍包括菲律賓以東等形成熱帶氣旋熱點,減低熱帶氣旋數目。他6月間進行的最新評估推算,今年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數目將低於正常水平。
長達20至30年的大氣層周期性活動也是減少本港熱帶氣旋數目的原因,陳仲良指近年較多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路徑向北移,吹襲中國華東、日本及韓國地區,日本過去每年平均只受到兩至三個熱帶氣旋吹襲,但今年已有兩個熱帶氣旋趨向日本,相對本港及東南亞打風的次數則顯著減少。
間接造成12日酷熱天
【本報訊】闊別已久的藍天似在這個夏季重臨,更間接為本港帶來長達12天的酷熱天。不過,藍天再現不代表本地改善空氣污染工作具備成效,真正原因是整個西太平洋區域受到一股強勁的副熱帶高壓脊影響,導致今年熱帶氣旋數目偏少,出現無雲少雨的晴朗天。
天文台高級科學主任劉心怡指出,今年6、7月的副熱帶高壓脊較正常強,而且覆蓋範圍較大,不利熱帶氣旋在區內形成,兩個月間只有3個熱帶氣旋形成,導致本港在這段期間經常出現一片萬里無雲的晴空,也是間接令本港過去一段日子出現酷熱天氣的原因。
城市大學大氣研究實驗室講座教授陳仲良指出,颱風減少會導致降雨量減少,由於本港7月下旬至9月間的雨水,大部份依靠颱風帶來,雨量減少也是形成酷熱天氣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