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最終回銷情高漲,電影版成為本地電影房票保證,加上這檔次上畫的荷李活級大製作,這個暑假的電影市道可謂喜訊不絕。不過,香港的電影市道,絕不等如香港電影的市道,雖然不少人刻意將兩件事混為一談。
有不少港產電影在外地影展中奪取獎項,但總是沒法留住本地觀眾的心。這幾年本土電影吸取了上世紀末粗製濫造的教訓,又多向外國的製作學習,水平的確提升不少,可惜最後仍然像個失婚少婦般,沒法交上幸福的未來。
有人評論港產片脫離了本土意識,離開了群眾所以沒法吸引觀眾進場,亦有人認為翻版令影片產業不振,但我覺得致命傷是創作人太缺的問題。
我所指的創作人不單止電影業內的,而是泛指以創作為首任的人,畫家、小說家、音樂家、戲劇劇作家、雕塑家、編舞家、電視電影編劇、詩人……無論古今中外,所有藝術領域都是互相影響的,沒有一種藝術可以獨立生存。以歐洲為例,由文藝復興開始,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印象主義,到現實主義,往往是其中一類藝術家首先發起,其他領域跟隨,終至蔚成奇風。
要港產電影重拾觀眾的心,單靠電影業界本身努力求變是不足夠的,我們需要提升香港藝術界的綜合創作力,讓更多新人入行,發揮他們獨特的創意,突破固有框框,明天才更美好。順便一提,拍恐怖片不要只打綠光燈,女鬼只穿白或紅吧,拍了三十年都是這樣,不悶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