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名港人在泰國旅遊期間,進食未經煮熟的淡水魚,感染罕見的顎口線蟲,一條長約兩厘米的寄生蟲由腸經皮下組織游走至右眼附近,造成很大腫塊,服食抗寄生蟲藥無效,在體內潛伏最少三個月,或需接受手術清除。有醫生表示,顎口線蟲主要寄生在淡水魚、蟹、青蛙及蛇,常見於東南亞,市民切勿食壽司及未經煮熟的海產。 記者:陳沛冰
旅遊傳染病專家鍾世文醫生接受訪問時表示,該宗顎口線蟲病(Gnathostomiasis)是他六年以來首次接獲的個案,患者是一名38歲女性,今年3月前往泰國多個地方旅遊,其間曾進食未經煮熟的淡水魚,今年5月返港後被轉介到其診所,當時她感到右眼不適,眼部周圍有大硬塊及腫脹,像有些很微細的東西在皮膚下移動。
經診斷及化驗後,鍾世文發現病人右眼上方前額位置有一條白色、長約兩厘米的顎口線蟲幼蟲,血內有嗜酸性白細胞;其後將其血液樣本送往泰國皇家瑪希隆大學化驗,證實血液內有顎口線蟲病抗體,相信病人進食未經煮熟的魚而受感染。該病人得悉眼部附近被寄生蟲入侵時,感到驚訝及害怕。
勿進食生海產及壽司
鍾世文表示,病人獲處方三種抗寄生蟲藥,眼部腫塊一度消退,他以為病人康復,怎料數周後右眼部附近兩處位置腫塊再現,顯示未能殺滅顎口線蟲幼蟲,該蟲最少在她體內三個月,她可能需接受手術清除寄生蟲,現正繼續服藥,幸好視力未受影響。
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的期刊《EmergingInfectiousDisease》曾報道,英國倫敦一間醫院接收過多宗顎口線蟲病人。其中一名經常進食生魚的26歲香港女子,四肢多處出現腫塊,向基層醫生求診後被轉介到該院。原來九個月前,她右手首次出現腫塊,之後左腳及左手也有類似腫脹,但持續數天後自動消失,沒有明顯後遺症。九年前,她左膝有腫塊,四日後右手拇指又出現腫塊,其後同樣自動消退,所有腫塊直徑3至6厘米。
鍾世文表示,顎口線蟲存在於細的淡水魚、蝦、蟹、青蛙及蛇,進食該些未經煮熟食物,可能受感染。他建議市民不要進食生海產及壽司,尤其在泰國等環境衞生欠佳的地方。雖然日本以壽司為主餐,對製作壽司有嚴格限制,但難以保證生海產不含有寄生蟲。
顎口線蟲病小資料
感染途徑:透過進食未經煮熟的淡水魚、蝦、蟹、青蛙及蛇
潛伏期:數天至20周
病徵:常見是皮膚出現腫塊
受損害器官:
入腦部可引致腦炎、腦膜炎、出血及中風
入眼可致盲
入腸其他部份可致肚痛及肚屙
入侵神經系統可致命
特點:
幼蟲進入人體後不會變成成蟲
常沿皮下組織或神經系統游走
會自然死去
死亡率:屬低
治療:一般服食抗寄生蟲藥,無效或須進行手術清除
資料來源:鍾世文、黃世賢
專家之言
顎口線蟲在皮下組織游走
顎口線蟲與很多寄生蟲一樣,依附在海產進入人體,該蟲恐怖之處,是可潛藏在人體數年,一般在皮下組織游走,所到之處除可引起皮膚腫塊外,也可入侵不同器官,造成不同損害,如入腦可造成腦炎或腦膜炎;入侵神經系統可引致死亡。
在體內潛伏多年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表示,顎口線蟲幼蟲進入人體後,不會變成成蟲,但若不治療,可在體內潛伏多年,直至該蟲自然死去。患者透過進食生或未經煮熟的海產感染該蟲,該蟲進入腸後,穿過腸壁在皮下組織游走,由感染至病發,介乎數天至5個月。
該蟲主要在皮下組織及神經系統游走,若入侵眼可致盲,入侵腦部可引致腦炎、腦膜炎,令腦出血引致中風,損壞腦部組織,引致身體某地方癱瘓,會有生命危險。若蟲入侵腸臟其他部份,可引致肚痛及肚屙。若入侵神經系統,會對患者構成生命危險。
他指,顎口線蟲引致的死亡個案少,診斷主要是切去腫塊化驗,或進行抗體測試,本港沒有有關測試,需送到外地進行。該蟲常見於內地及東南亞等地,市民在本港進食生海產,也可能受感染。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