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水塘有致腸胃炎菌

六水塘有致腸胃炎菌

【本報訊】香港大學在本港六個水塘,首次發現可導致腸胃炎的「香港海鷗型菌」,相信是受塘內的淡水魚污染。有學者指出,此菌可經氯氣或煮沸殺死,呼籲公眾毋須恐慌;水務署則強調,香港食水水質合乎世衞標準。
港大分別在香港仔、九龍、薄扶林、石梨貝、大潭及石壁水塘的原水樣本,及船灣淡水湖和薄扶林水塘內的魚類身上發現香港海鷗型菌。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指出,上述結果反映此菌在本港相當普遍,但對公眾風險極低,「氯氣殺得死,又煮得死,一般人又唔會直接攞水塘水嚟飲,一啲都唔需要擔心。」過去香港每年也有零星感染個案,多數透過進食感染,被魚刺傷而染病的風險相對較低。在水塘釣魚一旦被刺傷,只須按一般程序處理傷口即可。

不構成任何風險

水務署則呼籲市民切勿飲用未經處理或消毒的水塘水,食水經濾水廠加工後,每公升均含一毫克殘餘氯抑制細菌,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食水中的香港海鷗型菌對公眾構成任何風險。該署去年度共化驗超過16萬個原水及食水樣本,未有發現大腸桿菌或埃希氏菌,這是其他病源細菌存活的指標,也是世衞標準;水塘的魚類配合陽光、溫度及其他生物,維持生態平衡,因此該署不會清除有關魚類。
衞生署則表示,感染香港海鷗型菌可引致腸胃炎,症狀包括發燒、發冷、腹瀉、肚痛及嘔吐等。一般病人只須支援性的治療,較嚴重則需服用抗生素。該署提醒市民避免進食淡水魚刺身,並須徹底洗淨和煮熟淡水魚及內臟,才可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