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百年歷史 市區內僅存<br>衙前圍村重建方案捱轟

六百年歷史 市區內僅存
衙前圍村重建方案捱轟

【本報訊】有600年歷史的九龍城衙前圍村,是本港市區內碩果僅存的一條圍村。衙前圍村重建項目已拖延多年,市區重建局對重建方案已有初步構思,在保留貫穿圍村中軸線的門樓、石匾及天后宮等「三寶」以外,建議在南北兩面興建高達15米的平台,樓高40層住宅物業則置於平台上。不過,該重建方案卻被建築學者及保育人士炮轟。

住宅造成屏風效應

中文大學建築系副教授鄭炳鴻指出,市建局建議的方案未符實際,現時圍村內的舊式村屋只有約3米高,兩翼平台已高達15米,在比例上會出現一個極不協調的視覺效果。至於在平台上興建樓高40層的住宅樓宇,兩幢住宅日後會造成屏風效應、阻礙空氣流通,更會阻擋日光照射到村屋範圍。
一直關注衙前圍村保育工作的立法會議員陳婉嫻批評,市建局建議方案毫不尊重保育文物理念,政府更未遵守「先安置後規劃」的承諾。
她認為市建局在構思重建方案時,應諮詢村民意見,不應單與地產發展商閉門商議。現時圍村只剩大約30戶、約100名村民,不少村民期望保留圍村風貌,也有村民認為應盡早推行重建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