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帶我們通山跑,從小艇穿梭的官門水道走到滿塘翠綠的萬宜水庫,從菜田錯落的爛泥灣走到奇岩別致的糧船灣。野孩子今天長大了,那條舊路人面全非,卻是春花依舊。假如有條時光隧道,他會約定幾個小朋友,在吊鐘花盛開的日子放縱飛奔。
曝罟灣名字有典故
鍾官保出生於水上人家,一家人以漁船為居所,長時間在官門一帶作業及停泊,可以算得上是萬宜水庫的原居民了。「我們大部份時間停泊在爛泥灣,即西灣路那邊,又叫萬宜灣。」爛泥灣有李屋、萬屋、鄒屋、陳屋,都是客家人。
爛泥灣一帶昔日停泊着很多罟仔艇,今天很難找到罟仔艇了,但地圖上萬宜水庫與斬竹灣之間有名叫曝罟灣的小海灣,正是舊時罟仔艇家上岸維修的熱點。「我們拿些薯莨榨取根莖汁液開水,用作浸洗罟仔,使魚網變得堅韌。」罟仔浸洗過後,須在岸灘上曬亁,曝罟灣因此得名。
萬宜水庫原居民不多,現年45歲的鍾官保出生時,爛泥灣加上水徑村只有二百人。爛泥灣沒有學校,孩子讀書,得前往對岸的糧船灣官立學校。想起孩提時代,鍾官保就臉露稚氣:「那時只須上半日學,夜晚才出海,下午就可以跟同學玩樂嬉戲通山跑,野孩子一樣。」
摘錄自《自然之歌》,逢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