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訊四圍炳:弱勢社群現數碼鴻溝 - 侯聯貴

傳訊四圍炳:弱勢社群現數碼鴻溝 - 侯聯貴

近日,政府統計署發表了一份名為《香港-知識型經濟統計透視》的報告,提供2000年至2006年一些有關知識型經濟的統計指標,讓讀者可以比較過去10年資訊科技業的發展。筆者建議有興趣的讀者不妨上網下載一份參看,報告中可取之處甚多,讀者若有時間細讀,應有所獲益。

老弱者用電腦機會低

筆者較有興趣了解香港在人口老化下,數碼鴻溝的情況為何。據統計署的數據顯示,35歲以下香港人近九成曾使用電腦,較6年前只得七成增加不少;不過,值得關注的是65歲以上長者曾使用電腦的情況,2000年只有0.6%用過,2006年升至5.3%(第25頁),但老少之間在數碼科技使用比率仍然存在一道很闊的鴻溝。
除了年齡差別導致數碼鴻溝外,在收入、職業和學歷方面也呈現分野。住戶收入超過3萬元的家庭,超過九成擁有可以上網的電腦,比6年前只有約六成大幅增加;但反觀1萬元以下收入的家庭,只得三成擁有可以上網的電腦,然而也較6年前的約8%上升(第23頁)。
至於專業人員、經理、輔助專業及文員等文職人員,超過九成曾使用電腦,但在非技術工人當中則只佔34%(第27頁)。另外,中學以上學歷人士有95%曾使用電腦,但小學以下學歷的則只得約20%(第27頁)。低收入家庭、非技術和低學歷人士除了處於經濟上的弱勢之外,上述數據更進一步顯示經濟社會階層上也呈現數碼鴻溝,這將影響弱勢社群透過掌握科技或知識在社會上向上流動的機會。

政府應該對症下藥

當然,數碼鴻溝不僅如此,上述數據只顯示曾否使用電腦或上網,若能進一步知悉更多資料,例如每周上網時間、熟悉使用程度和使用的應用軟件等,年齡和經濟階層可能出現的分野會更甚。
近日,政府大力宣傳市民可於政府設施WiFi上網,此舉的確對一些擁有手提電腦和掌握科技的市民帶來更多便利,但對家中無電腦、無上網設施的人而言,根本毫無意義。
政府應研究出現弱勢社群數碼鴻溝的成因,究竟是沒有錢買電腦或上網,還是對資訊科技缺乏認識所致,有結論後才好對症下藥。
侯聯貴
電郵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