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東京不快樂 - 林夕

如果東京不快樂 - 林夕

常言道: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
沒有讀過十本書,行萬里路,得出的體驗的確不一樣。
還記得人人來不及朝拜的東京,我在1990年才第一次踏足,是在亞洲電視工作時要公幹,主要活動是買影片劇集的播映權,因為地點偏遠的關係,要坐計程車,但見滿街一如香港機場的車龍,苦候乘客。這幾里路,我體會到甚麼呢?
之後,每年都往東京幾次,但覺城市一片華麗,霓虹光管流瀉五光十色的彩霞,在名店購物,單是李碧華常常稱道的精緻包裝,已價值不菲,值回本價。南青山時裝總壇,不光顧單看建築設計,便覺得這就是張愛玲所謂的昇華或是浮華了。

再然後,真是掃興,多讀了幾卷書,才知道日本經濟從八十年代開始衰退,銀行呆壞賬一如現在美國次按問題成為過熱發展的後遺,日本人在最富有的時候大買美國貴重資產,結果虧損天文數字,至今還未復元。
從此,東京遊就自自然戴上了另一副眼鏡去看,計程車正是民生的指標,經濟不景氣自然滿街都是,最掃興的是,到了美麗的台場,摩天輪不再幸福,因為立時想到這是日本政府用大型基建挽救經濟的大白象,結果並不如理想。我逛着逛着,還擔心起香港當時大有為地說要起甚麼甚麼港的成效來,東京在我眼中從此不再浪漫。
雖然我曾在此有過太多的感情經歷,到最後是一段情的葬生之地,滿佈了我的個人回憶,可惜,那些純美的時光再不能回頭。
回頭,我放下萬里路,在財金報刊看日本,在早幾年日圓日股可看好的情況下,大買日本基金,在日經指數五千點左右入貨,果然賺了一筆,有助於再聽再見二丁目時的傷痛。
讀萬卷書,其實得看你看甚麼書,假如我一直像未進入社會做事只偏吃地看文學,於當前的現實一無所知,那最初的日本還是日本。難怪常言道,人生憂患識字始,知得太多,往往是掃興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