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投學術論文給倫敦的期刊,編者花三個多月請人匿名審閱,回來的結果說「照登」。排了一年半,論文姍姍出爐時,興頭已減半,心早飛去琢磨別的題目了。年初試用電郵投寄論文到哈佛的期刊,正準備快遞補寄,不料主編在一周內回電郵說,內部審查決定下期就登。平生第二次享受一錘定音的待遇。碰上好流年,我飄飄然得意了一個晚上。
兩家有名期刊,一家慢得正常,一家急如迅雷。哈佛不會無端端網開一面,但也只有哈佛這種級數才敢破例,才夠權威偶爾拋開匿名外審的規矩,內部的決定就是最後的決定。倫敦期刊的主編慫恿我下一篇給他,聽我輕描淡寫,他沉吟許久,答應如果外審通過,他會設法考慮給我插隊,那倒是「破例的破例」了。
權力和聲望結構層次分明,topdog佔據道德高地,有與眾不同的話語權,一旦規矩妨礙手腳,就放膽改規矩,不怕別人嘰嘰喳喳講閒話。但bottomdog不衝破成規的束縛卻難翻身。循規蹈矩的永遠是最正常、最普通、最多數的middledog,做不了出頭釘,只能隨大流走。商界的「頂狗」偏愛不同凡響的怪人,而「底狗」只能挑人家剩下的。頂狗和底狗都不按牌理出牌,麥肯錫跟濫公司招手的可能是同一批天才或白癡。他們只是一線之隔。
美國學界看一個人的整體貢獻。亞洲處處聽到甚麼SSCI的聲音,起初聽不明白,原來是美國湯姆森商業公司選一批期刊入電腦庫,稱為「社會科學引用指數」,一按鍵就啪啦啪啦算出那個大學在上面登幾篇。亞洲各大學患了嚴重的「第三世界身份焦慮症」,為證明自己是條「中狗」,還想沾一點「頂狗」的邊,於是一心爭排名。懸賞每篇指數期刊論文一萬元,專著不算,中文不算,因為不在那個鬼指數裏面。本末倒置,反智墮落,寧有過此者?
亞洲人必須靠西方的話語權肯定自己的身份,西方的「頂狗」根本不玩這一套遊戲。香港政府大學資助委員會最近派專家組,在各大學聽聞「一切為指數」的故事,不禁問道:「你們瘋了不成?」我的兩篇文章都登在指數期刊上面。指數不指數不成問題,「一切為指數」實在離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