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信貸危機未失控

全球信貸危機未失控

銀行家和投資者或許不認同,但金融市場近期地震其實可看作是好消息,至少提醒人們切勿貪勝不知輸。過去幾年,企圖炒樓搵快錢的投機者,以及密謀進行數十億美元收購計劃的私募基金都能輕易借到平錢。雖然這次警鐘響得太遲,但全球經濟尚能承受衝擊。
債券市場勢將面臨巨大打擊。隨着投資者離棄高風險債券,今年來一直托住股市的收購熱潮或會降溫,背負債務的投資者將較難籌集資金。

大企業資金仍充裕

然而,大多數公司將可安然度過信貸緊張的難關,因為信譽良好的借款人仍有門路借錢,只不過要支付較高利息;再者,許多公司根本毋須集資。不少財雄勢大的企業都水頭充足。
其他有可能受拖累的市場似乎亦準備充足。舉例說,如果新興市場股市和債市再地震,只會牽連少數背負巨額經常賬赤字的國家,如土耳其。不過,現今大部份新興市場的狀況均優於90年代末期爆發金融風暴時,他們已重組債項,並建立龐大的外滙儲備。
美國消費者「債台高築」,才是環球經濟面臨最大的挑戰。信貸緊縮將進一步打擊樓市,樓價下跌難免會令消費者減少開支。然而,美國失業率仍低企,其他國家的經濟亦正強勁增長,故美國應不會出現衰退。即使經濟加速下滑,聯儲局仍有充裕的減息空間。

要有惡化心理準備

假如市場受打擊層面擴大又如何?許多新投資工具還未遇上重大考驗。信貸衍生工具藉分散風險,令全球經濟狀況更穩定,但問題現在的風險已難以衡量。正如次級按揭市場出現問題後數個月,貝爾斯登旗下兩隻對冲基金的損失才全面浮現。雖然目前仍未算出現嚴重的災難,但投資者應該有心理準備會有更多對冲基金爆煲。
真正的隱憂可能源自銀行,他們將面對不同層面的問題,足以令健康的信貸收緊演變成壞事。

銀行財務暫算穩健

此外,對冲基金一旦出事,銀行會首當其衝受牽連,而且部份銀行尚未披露投資損失。倘銀行盈利大減,他們將收緊放款條件。
不過,銀行的財務報表仍算穩健。截至3月底止一年,美國的商業銀行回購580億美元股票,反映他們有充裕的閒錢。
當然,信貸周期難以準確預測,事情仍可突然轉壞。但迄今為止,金融市場顯然健康地重新評估風險。
2007TheEconomistNewspaperandTheEconomis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