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次級按揭問題,會否引發新一輪經濟震盪仍是未知數,但過去一周恒指的波動,使人憂心港股是否已見頂,股災會否重臨。以史為鑑、溫故知新,如果相信歷史會重複發生,投資者便有需要看《香港股史1841-1997》一書。
藍籌只33隻有因
兩位作者鄭宏泰及黃紹倫都是來自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全書逾600頁篇幅,從歷史角度看香港股市的發展。讀者要有心理準備,這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論文集,不是普通散文,內容以記事為主,但其中亦不乏趣味性。
全書共有24個章節,敍述各時期港股的發展。雖然內容由1841年起,但實質現代港股發展在60年代以後,四會建立時。例如當年市面上已有4間股票交易所,為何代表港股的指數是由當年仍未上市的恒生銀行建立,而非交易所?為何恒生指數的基準日訂為1964年7月31日?恒指成份股為何只有33隻(以前的編制)?答案可在書中找到。
詳述股災血淚史
原來當年恒生銀行創辦人何善衡、何添與利國偉等,都與香港會素有來往。而當年恒生銀行已成立資料研究室,於是與香港會合作,把恒生指數應用於股市。在書中的第12章,對於恒指基準日訂於1964年7月31日有這樣的解釋:首先1964年股價表現比較平穩,沒有大上大落,而那時較少公司在7月宣告業績及派息,市況比較正常。恒指當年為何只有33隻成份股?一直以來筆者以為是代表三三不盡之意,原來真實原因是恒生銀行在1933年3月3日成立,所以才採用33隻成份股,紀念該行誕生。
1973年香港股災為何發生?當年的情況有幾慘烈?1987年全球股災為何爆發?當年的情況又如何?如果想知多些香港股市的血淚史,這是一本很好的參考書。
香港浸會大學財務決策學系副教授麥萃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