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麗醫院醫生十年研究發現:<br>打麻雀會癲癇

瑪麗醫院醫生十年研究發現:
打麻雀會癲癇

【本報訊】「三索!三索!三索!」一場竹戰,不但索錢,也可索命。瑪麗醫院一項研究發現,本港在過去10年,共有三宗由打麻雀突然引發的癲癇個案,三人是在打牌時痙攣「嘔白泡」;對岸的台灣,更有患者對「花花綠綠」的麻雀戀戀不捨,結果一年內病發30次,被迫告別四方城;但亦有人只是觀戰也病發。除了打牌,本港過往亦有因「刨馬經」、玩十五湖、捉象棋,甚至玩電腦麻雀引發的癲癇,原因是這些活動涉及大量腦部訊息的處理和輸出、記憶、專注、計算、推理、戰略等高階思維。記者:張嘉雯、許偉賢

負責該研究的瑪麗醫院腦內科副顧問醫生麥煒和解釋,「麻雀癲癇」是一種罕見的反射性癲癇症,屬於癲癇症的一種,「好似套戲《賭聖》入面,周星馳一叫『三叔』,吳孟達就會即刻抽晒筋,就係反射性癲癇症。」

藥效不佳 戒打才根治

本港及台灣過去分別有3宗及20宗個案,患者首次發病年齡由34至76歲,平均54歲,當中21人是男性,發病頻率由三年發病一次到每年30次,患者在開戰少於1小時至11小時內發作;當中三人除了打麻雀時發作外,玩象棋或啤牌亦會突然癲癇,研究結果刊於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
麥煒和指,本港在1996年發現首個案例,患者是42歲男性,有20年「雀齡」,首次發作後入院,康復後因雀癮難耐,再次攻城,結果幾乎次次發作被迫收山。
另外兩病例同為男性,其中一名76歲男患者,1999年入院前三年內曾兩度發作,分別在洗牌、食唔出和叫糊時出事;兩年前一名曾兩度病發的39歲男子求診,他去年7月打了兩小時麻雀後失去知覺。
三人病發時並非睡眠不足或賭注過大,本身沒有任何神經系統毛病,亦沒有家族病史,「最好嘅方法係避免打,但有啲人好沉迷,情願食抗癇藥都要打,但係用藥效果唔係咁好。」三人雖沒有生命危險,但不想再「嘔白泡」,唯一方法只有與麻雀枱永別。

全無徵兆 病發嘔白泡

「事前完全冇徵兆,可以打咗幾十年麻雀都冇嘢,突然有事,好多病人自己都唔信㗎。」麥煒和指,病人發作時會失去知覺、手腳抽搐擺動、面色變紫藍,繼而口吐白沫、不省人事,一至兩分鐘後才慢慢蘇醒,由於患者不是在駕駛中、過馬路,或正在游水,相比其他類型的癲癇症患者安全。
麥煒和說,麻雀屬於高度認知的遊戲,涉及大量腦部訊息的處理,與睡眠不足、壓力大、注碼大有關係,與麻雀的圖案或引發的聲響無關。
所謂癲癇症,是腦部一定數量神經被同步激發,腦內的抑壓機制又失效,「好似水塘滿咗咁,有啲人堤壩高啲,就可以頂得住,有啲人低啲就頂唔住;亦可能係水太多,就算個堤壩好大都頂唔住。」
一般癲癇症患者會受光線、聲音等刺激,易在感冒、睡眠不足或經期時發作;至於打機引發的癲癇,除了與思維有關外,亦受螢幕的光線影響,與麻雀癲癇不同類。

中外打麻雀出事個案

07年6月 新加坡
51歲散工與友人在會館打麻雀時如廁,步出廁所時昏倒地上,送院後不治

06年10月 香港
愛搓麻雀的55歲婦人,在長洲友人住所竹戰,疑不堪兩度被截糊,摸牌時突暈倒,送院證實死亡

06年2月 台灣
苗栗縣患高血壓50多歲男子,竹戰7天7夜後才睡覺,卻一睡不醒

04年8月 天津
女子大殺三方,因怕被丈夫搶位,忍尿不肯離座,導致膀胱過份膨脹出血昏迷送院

01年12月 南京
63歲婦人打麻雀期間一直輸錢,當牌運轉好食糊時,疑中風死亡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

醫生麥煒和指出,麻雀癲癇患者必須戒打麻雀才能避免病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