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段時間沉迷研究作家的死亡。深挖下去才知道原來很多名作家都是自殺死的。文學宗師如芥川龍之介、三島由紀夫、川端康成和海明威,或者新生代如邱妙津、張純如、黃春明兒子黃國峻和袁哲生,都是站在巨大而無法跨越的巨牆前,選擇另一種方式的存在。有人認為自殺是懦弱,但對經常往返虛實真幻的寫作人來說,死亡,就像攤開一張紙,按亮電腦wordfile,輕省而簡單。
美國詩人SylviaPlath自殺前說,因為還有太多書未看,太多事情無法在這一生裏完成了,無可奈何,唯有選擇死亡。有人說如果你所有想看的書都看完了、想做的事都做完了,才會生無可戀,才該去死。可是SylviaPlath並不作如是想。也許她覺得,我們都是被動地帶到這個世上,成長期間一直積累大大小小的遺憾與不滿,常人可能過目即忘,不當一回事,可是對藝術家或者追求完美的人來說,卻是不能置之不理的巨大木樑──為什麼這城巿那麼多人對文學對藝術置若罔聞?為什麼大家都反智都一窩蜂都滿身銅臭?為什麼當下的一切跟書本裏的真善美相差那麼遠?為什麼我會一邊被心愛的人傷害一邊又停止不了傷害愛我的人?
當有天積累到無法忍受或者不得不面對的地步,這巨大的散發着惡臭糾葛的垃圾球,人就只有兩個選擇,要不用盡全力衝過去,要不就宣佈放棄,用死亡來填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