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分鐘盡覽雕塑傑作

90分鐘盡覽雕塑傑作

【本報訊】停一停,唞一唞,原來身邊擺滿價值連城的雕塑。全港首個公共雕塑普查發現,本港都巿雕塑總數多達390件,包括連中大學生也慕名轉系的《翔》;會蠕動的《生命》石頭;與雕塑共舞的《舞影翩翩》等。尖沙嘴、中環及太古城最多雕塑,當中最密集首推中區,巿民不需分毫只要肯花90分鐘,就可瀏覽23件作品,當中包括台灣名雕塑家朱銘在港的最大雕塑《太極系列-單鞭下勢》。 記者:蔡朗清

香港雕塑學會籌委及創會會員戴尚誠昨表示,今次普查花了五年時間,走遍香港大小角落追尋及記錄遍佈各公共空間的雕塑,數量達390件,以已發展土地計算,每0.7平方公里便有一件,媲美其他國際城巿。雕塑中有五成三是本地藝術家作品,反映本土雕塑家的創作受到高度重視。

中外名作中環最密集

戴尚誠續稱,不少作品背後都很有意思,正如位於中文大學新亞書院藝術學系誠明樓戶外劇場前的雕塑《翔》,散發的魅力竟連中大學生也「變節」,「有學生見到個雕塑好有氣勢,即刻寫信畀校長轉讀藝術學系。」
論最密集的雕塑首推中環,巿民只需花90分鐘即可欣賞23件中外名作:交易廣場為起點,有《太極系列-單鞭下勢》等四件雕塑;第二站怡安華人行(兩件);置地廣場(兩件);立法會大樓及遮打花園一帶(七件);大會堂及皇后碼頭(四件);怡和大廈(一件);尾站香港站(三件)。
普查結果已結集成書《香港都市雕塑導引》,詳細記載有關都市雕塑的資料、圖片及位置,方便巿民尋找實物欣賞。另外,本周五晚上7時在中央圖書館一號活動室舉行『雕塑都市文化』講座,公眾可免費參與。

《生命》
雕塑家:空充秋(日本)
地點:灣仔會展舊翼會議廣場花園
特色:一件宛如蠕動的石頭

《舞影翩翩》
雕塑家:艾倫鍾斯(英國)
地點:鰂魚涌太古坊多盛大廈一樓
特色:5米高,觀眾穿插其中如與雕塑共舞

特色雕塑展品

《太極系列-單鞭下勢》
雕塑家:朱銘(台灣)
地點:中環交易廣場富臨閣露天平台
特色:朱銘在港最巨型的雕塑,高約3米

《對環》
雕塑家:亨利摩爾(英國)
地點:中環怡和大廈地下
特色:重複圓孔與怡和大廈的圓窗呼應

《帽子》
雕塑家:朱達誠(香港)
地點:尖沙嘴東百週年紀念花園
特色:紳士帽、絲帶帽等與遊客頭頂的帽子相映成趣

《牛頓的構思》
雕塑家:愛德華多‧鮑洛齊(英國)
地點:尖沙嘴九龍公園
特色:80年代末安裝,揭本港公共雕塑開端

全港公共雕塑普查結果

全港都巿雕塑總數:約390件
香港島:約185件
九龍、新界及離島:約205件
人均都巿雕塑數目:每1.8萬人對1件雕塑
已發展土地雕塑比率:每0.7平方公里1件雕塑
最多都巿雕塑的地方:尖沙嘴(50件)、太古城(43件)、中環(23件)、金鐘(23件)、東涌藝術徑(22件)
最多雕塑的本地雕塑家:文樓及高華文(各約40件)
最多雕塑的外地雕塑家:朱銘(11件)
資料來源:戴尚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