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當選中國作協主席的所謂「美女作家」鐵凝,在香港書展期間來港。雖貴為作協主席,香港人卻知道的不多,傳媒幾乎不見有什麼報道。有報紙曾刊過她的芳容,使我懷疑國人的審美標準是否有下降趨勢。
中國作協前兩屆的主席,首位是茅盾,繼任為巴金,都是殿堂級人物。第三任好歹總得是作品稍為人知、有相當影響力的作家吧。怎麼不是王蒙、劉心武、李銳、莫言、蘇童,而是不見經傳的鐵凝?
答案很快揭曉了。黨的信任乃高於一切,高於在文學界的聲望,高於在讀者中的影響力,當然也高於作品的價值。作協主席,在「官本位」的中國大陸,相當中央部長級的官銜。中國大陸的這種社團組織,都是中共黨操縱的。以獨立創作、獨立思考為專業的作家們,連選一個作協主席都沒有自由,就更別提有什麼從地方到中央的普及而平等的選舉啦。
今年四月,鐵凝當選河北省中共十七大代表。將在十月召開的十七大會議上,估計她有望晉身中央委員。
鐵凝在香港說,作協主席這個位置,「自己並非唯一」人選,她感謝文學界的寬容及認可。問題是對她的認可,還是對黨的決定的認可,再說,文學界能有自主權不認可嗎?
鐵凝又說,當選主席後,她不會放棄其最愛的寫作,「以文學滋養靈魂是一輩子的事」。為什麼要以文學來滋養靈魂呢?文學寫作,越是個人,越是出於自己的感受與想像力,才越有價值,要以文學來滋養他人的靈魂,無疑是「文學為政治服務」的較為溫和的說法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