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場歷時118小時的絕食抗爭,未能令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收回成命,只換來警方鐵腕清場。皇后碼頭最終失守,但參與絕食的三名「本土行動」成員均認為自己贏了,「我哋喚起咗公眾對文物保護、公共空間嘅關心。」粒米不沾六日五夜,不是人人捱得住,參與絕食年紀最大的陳景輝(25歲),分享絕食後嚐到第一口粥的味道:「有一種恍如隔世嘅感覺。」 記者:黃偉駿 蔡建豪 翁煜雄
三名絕食人士陳景輝、王浩賢與陳嘉琬,昨日清場時為抗議警方的無理,拒絕被救護員抬走,結果一一遭警員合力抬離現場。陳景輝在混亂中連眼鏡也丟掉,抬出來時要由其他戰友扶坐在輪椅上,但心繫皇后碼頭,稍事休息吃罷一碗粥,他又跟其他人衝擊警方防線,聲援堅守在碼頭頂的幾名戰友。他激動的情緒久久未能平復,「我哋算係咩人,只不過想保留皇后碼頭嘅歷史,點解警方要咁對待我哋?」
女將被送上救護車
有人批評本土行動成員是「刁民」,但陳景輝說,他們留守皇后碼頭的過去八個月,每天寫文章、辦文化講座、導賞團,從香港歷史檔案館搜集資料,自備教材向公眾介紹皇后碼頭的歷史,「起碼1,000個中、小學生參加過我哋嘅導賞團,呢班細路仔問我哋,點解皇后碼頭唔可以同我哋共存?」異見者來碼頭「踩場」,他們一定跟其講道理,「公共空間就係要畀大家有唔同意見表達。」任職侍應的陳媽媽對兒子百分百支持,「我有時唔係好識,但政府好多嘢都唔啱,低下階層一啲保障都冇,社會要有人出聲。」
年紀最小的王浩賢,絕食期間大部份時間躺下休息,相比上次參加保衞天星的49小時絕食行動,今次感覺辛苦得多,「虛脫得好緊要,捱咗頭三日之後,個人已經非常攰,好彩有班義工醫生同護士照顧住我哋。」吸取上次經驗,今次只安排了三人參與,讓其他人負責支援,「絕食要好多人背後支援,如果個個都絕食,好多實際工作就冇人去做。」今次絕食期間,家人與女友均十分擔心他的健康,所以每日也要電話向他們報平安。
絕食唯一女將陳嘉琬被抬離現場時,一度要送上救護車,幸最終並無大礙,毋須送院;轉眼間又坐在輪椅上陣,敲打鑼鼓聲援堅守在碼頭頂的本土行動成員。參加絕食前,她沒有告知家人;參加絕食後,家人因為居住地點偏遠及工作關係未有前來探望,但她說家人已經漸漸改觀,父母均叮嚀她事事小心。
少年享受街頭抗爭
本土行動在皇后碼頭佈下的兩道防線,警方昨日花近10小時才完全攻破。其中留守在碼頭頂跟警方周旋至最後一刻的阿草,年紀只得17歲,但街頭抗爭經驗非常豐富。他原名王創恒,05年底世貿示威期間,曾跟韓國農民並肩作戰,與他們通宵死守在灣仔告士打道後被捕,當時只得15歲。他當時說,自己很享受街頭抗爭。今次參與保衞皇后,是跟友人保衞天星時,醒悟到市民對公共空間被剝削的無助,於是主動請纓留守在碼頭頂,作為最後防線。
絕食者小資料
陳景輝(25歲)
嶺南大學文化研究系二年級學生,單親家庭長大,去年參與天星碼頭清拆抗爭被捕;熱心於社區發展工作,推動可持續發展項目
王浩賢(23歲)
香港大學動植生物工程學、社會學系二年級學生,去年底參與保護天星碼頭49小時絕食的16名學生之一,不滿政府填海摧毀市民公共空間
陳嘉琬(25歲)
自由撰稿人及從事藝術工作,積極參與保衞中環天星及皇后碼頭運動,並設計了特別紀念T恤,不滿政府胡亂清拆歷史建築
資料來源:《蘋果》資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