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夕也說,透過方大同的口,「很少人懂詩」(歌詞出自《詩人的情人》)。
坐地鐵看到乘客A旁若無人地刨風月版,和乘客B狀若無事地讀一首詩,老實,你覺得那個較詭異?在香港論詩,幾乎是不可思議嗜好一項。詩情畫意,情操之事,也許毋關修辭,在乎能否從平凡物事中察出一點神韻,願意加些少鋪陳、搞一下花臣。以下兩項城中詩意舉動──漂書與寄詩,不算偉大,不能賺錢,但很浪漫,為這有點繃緊的城市,輕拂一抹難得的溫柔。
記者:劉嘉蕙
攝影:梁細權、譚盈傑
我的漂流生涯
他們說,漂流的書是有福的。過程中有3R,Read(閱讀)、Register(登記)及Release(放漂)。馬家輝選了我──《事後.本土文化誌》。
港台是我再生父母,現時有1個收書點,11個漂書站。放漂者先在網上登記,把書交到收書點。漂書者則親到各漂書站取、還書。
從此,我身上多了一組數字,然而生活還是佈滿未知。
終於,我遇上第一個他,他教我記住了咖啡的溫度。
第二個她,每次見面,天氣總特別好。
然後我的原主人馬家輝還是想我,於網上查閱我的漂流去向。
第三個他,有時帶我看這個她,有時帶我看別的她。
第四個牠,比我更懂漂流。或者這叫風流……
於是,我保存了咖啡的微溫、陽光的質感、女人的香氛、蝴蝶的飛吻……並不打算找個託付終身的歸宿。
自己舊愛 作別人新歡
港台搞漂書,理性動機是提倡環保,感性動機是為好書結良緣。啓動禮上有動聽說法,「把你的舊愛變成別人的新歡。」漂書搞了個多月,第一階段百多本書,書目來自中學生好書龍虎榜及名人《十年一書》推介,上周邁入第二階段,邀全港市民把心頭好放漂,馬家輝、梁文道及歐陽應霽也捐,鮮黃色收書站設於港台,擺放個多星期儲了20多本,記者瞄過,本本新淨,看得出沒把收書點當舊書回收箱。
「漂書是件隨緣的事,像我們聽電台,心中沒指定要聽那首歌;書隨意放一起,等於一個知識庫為你開。」港台新媒體拓展總監杜瑞緯說。現時全港有11個漂書站,全部為遊樂場協會旗下服務處,書漂到一個人手上,沒閱讀期限,看後就隨意交到任何一個漂書站,網上系統每秒更新書本漂流狀態,方便漂書者檢查書本遊蹤。負責人Theo說終極理想是「處處有書漂」,帶動全城閱讀氣氛。
港人亁淨來亁淨去
「有人把漂書當成訂書服務,想我們把書送到就腳點;青衣取書又問可否到旺角還,其實毋須拘泥看甚麼、在那看,關鍵在分享精神。」Theo說不介意漂書者留筆記、寫感想,然而書過幾巡,卻發現香港人原來都很規矩,「書都是亁淨來亁淨去,我甚至刻意放了書籤背後留白,結果沒幾人用。」惜書人也許都把讀後感帶到網上:港台設的漂書網站,每本漂書都設專區,有放漂人推介語、漂書者討論區等,這頭有人逼人早日交書,那邊就有人「勸君息怒」;記者瞟到董啓章《地圖集》一版,有位漂書者帶頭問持書人「書好看嗎」,諸如此類漂書者絮語,不失為人間趣味小景。
不是圖書館
杜瑞緯說,往後的漂書網,得靠漂書人自己織起來,「理想中的漂書行動發展軌迹近似web2.0,港台只負責提供起步點,就看港人接受能力有多大。」理想的漂書管理由人出發,跟圖書館的經營模式該是逆向行走的,「圖書館藏書越多,須要越多人管理,相反,漂書越多人參加,我們越不須要理。」他們現在不缺書,只缺漂書點及一個信念,「香港人相信漂書的很少,疑問一大堆,有人質疑漂書者會否把書『私有化』,有人怕我們跟書局搶生意,我們也不知道這次行動可以去到多遠,不過總要有個開始呀。」杜瑞緯說。
漂書網站: http://www.rthk.org.hk/special/bookcrossing/
文化人撐漂書
馬家輝 捐百本書開啓緣份
馬家輝也喜歡漂書,今次帶頭漂書起義,二話不說捐100本書,包括陳冠中贈他的新書《事後.本土文化誌》割愛拿去放漂,「書面還有作家摸過的溫暖。」
馬家輝說漂書在港還很新鮮,在外國則是愛書人之間流行的默契,「我上次在曼谷機場放漂一本《TheSea》,最近上網,知道書漂到了吉隆坡。有些放漂者會在書上寫指示,請人在指定日期把書寄回給自己,好像給自己的禮物。」有時書比人走得更快更遠。
他覺得,漂書並非一個單純的分享動作,是開啓一段緣份,他多年來看書又寫書,到處結下奇妙書緣,「有一次出書,我隨意拾起3本簽名,後來偶爾看到一位電視台女記者的Blog,原來其中一本被她買走了。那位女記者是我書迷,以前念書時找我簽名,我知道她結婚,一直想送她一本簽名書,多個月未有行動,天意卻替我把書交到她手上。」
阿霽何不開始?
歐陽應霽坦言捐書令他心痛,「這些書我準備廝守一輩子!」最後忍痛拿楊學德的《錦繡藍田》放漂,他期望追到回應。漂書概念人人讚好,但個個質疑公德,「一試沒損失,何不讓它開始?」
梁文道閱讀閱讀者
選一本書放漂,梁文道拿了董啓章《地圖集》,「每次有內地朋友要我推介一本書代表香港,我都選這本。」他喜歡二手書,愛研究上面的間線筆記,「漂書在閱讀一本書之餘,也在閱讀這書的閱讀者。」
bookcrossing/piaoshu
在世界中心交換愛
漂書源於60至70年代的歐洲,愛書人讀書後,貼一個標籤,隨意留在公共場所,等待有緣人撿起。01年,美國工程師RonHornbaker成立漂書網站 http://www.bookcrossing.com,方便漂書者查閱漂書流向,漂書瞬間成歐美流行活動,網站至今瀏覽人次近60萬,會員橫跨120國家,「bookcrossing」一詞更於04年被滙入牛津字典。在中國大陸,漂書活動亦早成氣候(http://www.piaoshu.com),不同地區自有其漂書模式,如上海普陀區漂書便以綠色蒲公英標記作包裝。
打開信箱 買Tee送詩
這年頭,信箱只有銀行及稅局的信,我不奢望收「詩」!
詩郵寄自己設計精裝禮盒,打開,有一首詩一件Tee。「原意是推廣漫畫家,所有Tee及袋款都由中港台漫畫家設計,不想寄舖出售,便想到在網上讓人訂購,把心意化成詩寄到人手中。」負責人Mandy說。網上有20多款Tee,小克、楊學德都有份設計,買Tee送詩,偷懶用網站提供5揀1短句又得,自己諗亦得,「港人好有創意,如我們提供一句『這是一張可放入洗衣機的生日卡』,他們自己改動幾隻字變『最洗得的生日卡』,又有很多人叫人做『肥婆』,好得意。」詩郵寄禮盒開始3個多月,反應不錯下月出新Print,「很多人買做生日禮物,也有人買給自己。」
寄詩網站: http://www.postapoem.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