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最近頒佈新的來料加工政策,市場人士估計,新政策對本港的轉口外貿、跨境物流、貨運碼頭和採購業務均會構成影響,但對相關上市公司則影響有限。
【本報訊】商務部新政策是增加1800種商品類別列入來料加工限制目錄,8月23日實施。新政策下,涉及相關貨品入口時須繳付50%保證金,待完成加工出口時,才將保證金退回。中華廠商聯會常務會董梁偉浩估計,新措施將令港商積壓資金1200億元。
據了解,港府擬放寬中小企業基金,支持企業提升科研技術轉型為三資企業,但梁偉浩認為遠水不能救近火,建議政策分段階執行,減低對企業的衝擊。
對上市公司打擊微
瑞信亞洲證券研究部董事劉紹文認為,新政策對相關上市公司的殺傷力料不及減低出口退稅率。他指出,裕元(551)、愛高(328)等公司均有從事來料加工工序,由於來料加工毛利微薄,一般均是具規模且享有經濟效益的企業才能支撐下去。
新加工貿易政策要求受影響廠商以現金繳付50%保證金,直接影響企業的流動資金周轉,不過他相信,具規模上市公司向銀行增加借貸難度不高,實質影響不大;反而7月1日實施的減低出口退稅率令企業成本增加。
物流轉口均受牽連
香港付貨人委員會會長林宣武評估形勢,初步估計新政策不單影響國內來料加工廠商,連帶本港的物流及碼頭業務均受牽連。他指出,新政策促使企業由來料加工轉型為三資企業,但當中涉及對會計、管理及人物財力的更高要求,並非所有中小企能應付。此外,轉型為三資企業後,亦不再需要經港採購和轉口,直接對本港跨境貨運碼頭轉口及採購業務造成打擊。
星展銀行高級投資策略顧問陳寶明亦認同,新政策或促使部份中小企將生產線由珠三角內移或遷往東南亞,屆時香港轉口貨物需求將減少。但港企走位靈活,新政策負面影響仍有待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