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高的摩天大廈預計於明年春季完工,除了凸顯內地的經濟實力,也標誌着中國與日本的密切關係,因為樓高101層的上海世界金融中心是由日本建築商Mori興建,此項高達11億美元的工程,已很明顯反映日資在內地已扎根。
憂知識產權被盜
目前日本是內地直接海外投資的第三大來源地,僅次於香港和避稅天堂英屬處女島。另一方面,內地已趕過美國,成為日本最大貿易夥伴。
不過,內地作為「世界工廠」兼潛力雄厚的新興市場,卻未能吸引所有日本企業垂青,部份公司將業務遷至其他地方,部份則把生意搬回本土。根據中國商務部的資料,日資企業去年向內地投入45億美元(約351億港元),較05年少了三成。
日本主要電子產品公司統統在內地設廠,可是只用作生產低檔次的組裝工序,而不是作為高檔次生產基地。這並非因為日本廠家要保障日本工人,而是他們擔心知識產權會被盜取。
本土提供新優惠
面對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製造業更講求效率,生產工序也涉及更多知識產權,因此日本廠家將營運基地設在本土可以理解。再者,隨着生產程序趨成熟,所需的人手相應減少,從而令以低薪作招徠的地方吸引力下降。此外,地方政府正向廠家提供優惠,以留住他們在日本本土開設新廠房。
辦公室設備供應商理光於內地設廠生產低技術部件,高科技工序留在日本進行。佳能本月表示,會斥資4.5億美元在日本建廠生產感光部件。另一邊廂,聲寶的LCD電視機都是在日本中部的兩間廠房製造,該公司並打算在今夏再建新廠。
投資中國比率跌
汽車製造業方面,豐田、本田和日產均在廣州設有大型廠房,所出產的汽車主要售予內地顧客。但因弱日圓令出口價顯得較前便宜,車廠越益樂於在本土生產。儘管日本本土銷情轉弱,本田仍在30年來首次於日本開設新廠。
有調查發現,就算肯投資於海外的日本企業,也將視線轉投其他國家。在04年,86%的日本企業打算擴張內地業務,惟這個比率已在去年降至77%,2%更表示有意縮減在內地的業務。
另一調查指出,內地作為日本企業心目中首選地點的比率,由04年的91%降至去年的77%,越南和印度正迎頭追趕(見圖表),部份歸因內地的生產成本已較其他亞洲國家為高,而反日情緒亦揮之不去。
生意手法行不通
部份問題出於日本企業的生意手法在內地不大行得通。日資企業的經理總是由日本人擔任,而且是論資排輩,故內地員工上位機會有限。更甚的是,日資企業慣常只與少數有長久關係的公司合作。
2007TheEconomistNewspaperandTheEconomist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