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清明上河圖》 - 李純恩

南北《清明上河圖》 - 李純恩

《國之重寶》展覽中的《清明上河圖》目前已經換畫,由張擇端的原作,換了仇英的摹本。
前兩天有位朋友問我,說看我在專欄裏寫,不想跟着一條長長的人龍如瞻仰遺容那般去看《清明上河圖》,但結果到底有沒有去看?
其實上述兩個版本的《清明上河圖》我都看過。看這張圖,一定要看真蹟,那是要比看印刷品精采和清晰得多。
若論水準,張擇端的原作是天下一絕,其他人臨摹得再仔細,也只得其形而無其神。
原作上眾多的人物,每個人的面部表情都各自不同,做什麼事的人,有什麼樣的表情。由於太多的介紹都集中在畫中「虹橋」那一段,以至許多人看《清明上河圖》,只看那一段,許多仿作,連鋪天蓋地的電腦偽造內畫鼻煙壺,也都以仿「虹橋」一段為樂。
其實除了虹橋「高潮」,前後情景也很值得細賞,比如河上有一條船,船上有八個船伕搖櫓,八人分兩邊握着櫓杆,四個推四個拉,推的俯身呼氣,拉的仰頭憋勁,生動之處,在原作中表現得活靈活現,仿作的圖畫上,就沒有這一份細心的靈氣了。
看過張擇端的原作,再看仇英的摹本,感覺就浮了。尤其是那紅紅綠綠的人物色彩,更有俗氣,人物的動靜和表情,也略顯「行貨」。
仇英的《清明上河圖》雖說是摹本,但也不全是臨摹,因為他將張擇端的開封搬到了蘇州,虹橋變了石拱橋,城門之下有水道。這其實是蘇州特色,由伍子胥創出的「水陸城門」,可同時走車走船,水城門更可以防水患。這個城門保留至今,你到蘇州,可去「重門景區」,參觀水陸城門,在水陸城門旁邊,就是古代最大的一條石拱橋。
所以說,仇英的摹本雖說技巧略拙,但紀錄翔實,畫出了張擇端以外的江南景色,也有可取之處。